据新华社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已于2016年底完成总装,目前进入整舱测试阶段,预计2018年发射升空。
包为民介绍,空间站在轨运行数十年,会遇到许多空间碎片,因此在设计时重点考虑了空间站的可维修性。
按照目前的规划,空间站对较大的碎片将进行机动规避,对大部分10厘米以下的较小碎片,则选择“硬扛”。“舱体内的仪器、柜子等都能够拆卸,以便及时对被空间碎片击穿的舱体漏洞进行修补。同时,我们也将确保太阳能电池等核心部件可维修更换,减少因空间碎片击中而造成伤害。”包为民说。
此外,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的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
包为民表示,从2018年我国发射首个核心舱到空间站完全建成,需十几次发射,其中最主要的发射有三次,即发射核心舱和先后发射两个实验舱。若进展顺利,中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长九火箭2030年首飞
运载能力达100吨
据新华社电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工作已正式启动先期关键技术攻关、方案深化论证,目前火箭发动机技术攻关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谭永华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总体部主任设计师秦旭东说,我国重型火箭先期关键技术攻关、方案深化论证工作于2016年6月正式批复立项,主要的攻关内容为“一总三大”:一总即重型火箭的总体技术和方案优化;三大即10米级大直径箭体结构的设计、制造和试验,480吨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220吨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
目前,两种大推力发动机的攻关进展顺利。此前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曾介绍,我国重型运载火箭拟命名长征九号,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首飞。
谭永华介绍,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方案设计的推力超过30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00吨以上,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0吨以上,可满足未来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和更远的深空探测需求。如果首飞成功,有望成为全世界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