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后,备受关注的民法总则草案8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民法典素有“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挥基础性作用。它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捍卫平等交换与公平竞争,能充分激发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和民法总则的制定。编纂工作按照“两步走”的思路进行。
民法典编纂“两步走”
第一步
编纂民法典总则编,即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
第二步
编纂民法典各分编,拟2018年整体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争取于2020年审议通过,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据新华社电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民法总则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下面这七个人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其重要性。
出手救人造成损害要不要赔偿?
“为匡正社会风气,草案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说。
草案同时规定,救助人因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此外,根据民法总则草案的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您好,您在×××小区的房子考虑出售吗?”陌生人能准确报出你的个人信息,这里面就有问题。
对此,民法总则草案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应当确保依法取得的个人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
民事诉讼时效能否延长?
诉讼时效,是一项提醒人们不要“躺在权利上睡大觉”的制度。根据现行民法通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但要求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对此,民法总则草案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此外,草案还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胎儿能继承遗产吗?
根据我国现行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意味着胎儿只有在出生后才有民事权利。不过,现行继承法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法定继承办理。
胎儿的利益究竟如何界定和保护?民法总则草案给出了明确答案: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熊孩子”乱买东西算不算数?
日前,一则“孩子偷用母亲手机打赏网红25万”的新闻引发热议,也让人们开始重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标准问题。
现行法律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民法总则草案将这一标准降低至六周岁,规定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目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底线究竟定在几周岁,仍在讨论中。
网游装备被盗法律管不管?
互联网改变人类生活,网络虚拟财产是否能够得到法律保护?民法总则草案在“民事权利”一章中专门提出,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村委会到底是什么民事身份?
近年来,各地不少村子引入公司化运营机制,但因为没有法律上的“名分”,村委会在很多经济活动中无所适从。针对这些情况,民法总则草案专门设立了“特别法人”,其中就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居委会、村委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