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止于“消费”范雨素
2017-04-27 10:42:00 来源:武汉晨报

总编室评论员

用好奇心打量世界

淡定萌叔

范雨素火了!她火遍网络只用了24小时,以至于不得不“躲到附近深山的古庙里”,“不能见任何人了”。

这不是社交媒体第一次“扫荡”小人物的生活,但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记得上一次受到关注的草根诗人余秀华,也是一个湖北女人。

诚如一些网友所言,范雨素的文字确实还不错,平实宁静有张力,但也还没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学高度。这次她能够一夜之间走红,恐怕还是一个现象级事件。

首先,她是一个“小人物”——44岁,来自襄阳农村,现在北京做育儿嫂。不同之处在于,她是一个特别的人,“就是觉得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这种虽“低到尘埃里”但坚持文学梦想的生活哲学,一下子就打动了很多读者,也给了很多网友向上的力量,自然受到大批读者的欢迎和转发。

其次,与其说是她的文字和文学的高度引人关注令人折服,倒不如说是很多人在她的叙述中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人生际遇,引发共鸣和感慨。每一个人都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关注点。不同的人,从她的人生里,读到了不同的人生启示,满足了他们对自己平常所忽视了的另一种生活的想象,找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机会,激发了自己或同情或骄傲抑或某种庆幸的情感诉求。

也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草根的文化呐喊,被朋友圈感动,被出版商关注,随后被媒体放大,最后形成新媒体时代的现象级事件。但这种跟风转发和关注,通常持续时间有限,一阵风之后,大家各忙各的,或追逐下一个“热点”,剩下一地鸡毛和残羹冷炙,不会再有多少人来关心现在的热点人物。说残酷点,就是一种对“新闻人物”的情感消费。

显然,我们不应“情感消费”,更不应止于消费和狂欢。除了关注她的个人命运外,大家更应该关注和关心他们的现实困难,积极理性地思考,如何去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改变命运。果如此,也不负了网红一回。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