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炜摄影记者詹松
这是一条特别的老街:它是厚重的,街边那些逾百年的建筑,承载着老汉口的历史;它也是清新的,记录着二中和七一中学学子的青葱记忆;如今,它换上了时尚小资的面貌,成为江城文艺青年的好去处,人们热衷于到这里拍照、喝咖啡、逛吃逛吃。这里是长春街,和汉口的许多老街一样值得你徜徉其中,细细品味。
历史:
15日上午,记者来到武汉天地附近、紧邻芦沟桥路东北端的长春街,老街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只见不宽的街道上,立着几幢混合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绿荫掩映下,旧日的风貌依然在。
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王汗吾告诉记者,长春街当年位于老城的边缘,旧属日租界,街的走向与京汉铁路平行,居民稀少,车辆不多,街面一年到头都是干干净净的。
当地的住户说,上世纪70年代,这里依然是环境优雅的街区,城市的尽头,树木多,老房子多,空气也很好。
王汗吾介绍,1898年,日本在汉口设租界,1909年才开始大规模建设,筑堤护岸,建筑民用军用码头,按照日本城镇的样式建设街道和房屋,横平竖直地如棋盘格,其中包括长春街。
据有人回忆,当时的长春街边有商行、商店、医院、俱乐部和图书馆,最主要的建筑是私宅,独门独院的公馆和连排体的寓所。
1944年12月,在战争中汉口日租界几乎夷为平地,长春街也在其中,现在剩下了一条街和老城老街的轮廓。
命名:
与“九一八”相关
传承抗战精神
长春街及其附近的沈阳路、旅顺路、大连路等地名都与东北相关,与“九一八”相关。据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上述以抗战命名的道路,主要集中在汉口沿江大道与中山大道之间、山海关路和黄浦大道之间的区域里。
王汗吾告诉记者,这些路原属日租界,由日本人命名,1938年和1946年,武汉两次大规模更改地名,将原日租界内的街道全部改为与抗日相关的名字。新增的地域性概念地名是一系列东北三省的地名,长春、沈阳、旅顺、大连这些被日寇践踏多年的土地,都在胜利的这一天回到了祖国怀抱。“当年以东北三省的地名来命名,是为了振奋军民抗战士气,表明我们有收回每一寸国土的信心。”
这些道路是凝固的历史记忆,传承着抗战精神,见证着武汉的发展。
位于长春街57号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抗战博物馆。纪念馆旧址原为日商大石洋行,是一幢四层日式建筑,原建筑于1944年日军占领期间被炸毁,1978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楼上有董必武、周恩来的故居,更有许多当年武器展示。
记忆:
老汉口的纳凉处
学子的青葱时光
老街,除了承载着历史印记,还有一代又一代武汉人的生活记忆。
53岁的刘先生是长春街的老居民,他还记得,当年长春街炎炎夏日的晚上,天还没黑,街道上就有人开始摆竹床占位子,“在昏暗的木杆路灯下,纳凉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聊天的,下棋的,吵架的,打骂孩子的,整条街好不热闹”。刘先生回忆,那时街角的副食品店还卖着游泳牌香烟,夏天的知了在梧桐树上吵个没完,有小贩在十字路口架着推车卖雪糕冰棒。
这条街也流动着许多人童年和少年的记忆。这里曾是长春街小学、二中和七一中学学生的天下,10年前,临街门面还在主营学生奶茶、炸鸡块生意。放学后吃吃小食,在旁边逛逛书店,看看明星周边,中学时光就这样咣当而过了。
街角曾是退休老人打发时间的好地方,每天早上起来过个早,搬个板凳边晒太阳边抹牌,老汉口的老人们又度过了悠闲的一天。
如今,这里更多的是越来越讲究的门店,各式咖啡馆、甜品店、西餐厅、私家菜馆、时尚沙龙进驻其间。它成为了继黎黄陂路和昙华林之外的武汉小资新地标。
版面制图童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