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向洁实习生杨修杰)昨日,从事地产营销的夏女士在朋友圈“吐槽”:因将一双儿女送去参加“吃苦头”夏令营,被孩子外婆指为“后妈”。
夏女士介绍,该夏令营为期7天,其间,孩子们要学习“安营扎寨”、洗衣叠被、搭炉生火、喂养家禽、爬树空降、徒步越野等等。孩子们对这些项目挺感兴趣,家里的长辈却顾虑重重,寝食难安。“外婆说我是‘后妈’。”不过,孩子们似乎过得很开心,虽然不怎么会写字,但日记本里总飞扬着“开心”“高兴”的字眼。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花钱给孩子找苦吃。一些旅行社、社会机构也纷纷订制针对中小学生的“荒野求生”夏令营、“吃苦头”训练营等等,价格从两千余元到七八千元不等。
“现在会生活擅自理的孩子太少了。”从事医疗工作的叶女士表示,女儿只有9岁,参加过多次类似的实践活动。这个暑假她给孩子报了一个高段(12岁及以上青少年)“荒野求生”夏令营,营区安排在一个山区里,8天里要面临“环境考察、帐篷搭建、自造炉灶、野外觅食、钻木取火、劈柴生火、烧饭做菜、医疗救助、工具自制”等等。参加求生夏令营是想让孩子通过实践学些生存技能、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武汉市教科院高教所副所长、德育研究室主任,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一凡认为,作为家长需要正视的是,教育要尊重孩子成长的合理需要和其自身的成长规律。所谓“学不躐等”,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合适的教育。教育要基于儿童的认知和生活体验,家长和老师在开展教育构建实践中,始终要有一个想法:把儿童当作儿童,把自己当作儿童。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