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晨报《商铺为何成为甩货?》、《“一铺富三代”还是“一铺坑三代”?》等系列报道,引起读者关注,特别是晨报房产专家徐建生给出“投资商业地产抓住地铁商圈不放”的建议后,市民们更是把投资的目光盯向了武汉地铁商圈。
相对北上广等城市地铁商圈的商铺,武汉地铁商圈的地铁商铺被低估了。低估的背后,意味着未来商机无限。投资者除了直接购买商铺之外,直接租商铺做生意成了“借铁生金”的新模式——尤其是在地铁和商场无缝对接的一些站点内,有投资眼光的商家们通过各方考察,依托商场造势,选择人流量大、发展成熟的地铁口,成功地赚取了收益。7月末,记者通过走访数十家典型商铺,为读者带来商户们最直接的“掘金”领悟。
守准位置,做好产品
“再不赚钱是我的错!”
7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武胜路的凯德广场负一楼,不到十点,这里还没开门,但连接地铁口的门口已经站满了守候商场开门的人群。据介绍,现在来的顾客基本是暑期亲子为主,夏天人流多,来纳凉避暑是主要人群。
紧对着地铁口和商场入口的铺面“集好吃”的老板是一名85后刘先生,他说,当初看中这里,就是精准定位了地铁的人流量,“加上商场发展成熟,两个通道都对着我的铺面,我想,一定要做好产品,这里绝对赚钱!”6号线武胜路站去年年底才开通,而他提前了五个月守候,“没后悔过,虽然之前生意一般,但我知道,一旦地铁通车,生意绝对好。”果然,6号线通车后,他营业额翻了番,目前还在增长中。“当初守望的困惑没有白搭。”他说,即使如此,他也做了各种调整,比如产品价格下调,坚持好味道的经营。“做好产品,守准地段,再不赚钱肯定是自己出了错!”
一人守三铺,定位明晰
“依托平台,调整结构”
在解放大道与古田二路的凯德西城负一楼,赵先生在商场的美食区域租下三家铺面,分别做重口味粉面、煎饼类小吃,以及海鲜类清淡小吃,他说,当初这么“豪气”地盘下三家店铺,只因为锁定轻轨站点的因素。
1号线轻轨站的古田二路站就在此,现在无缝连接通道正在修建,今后武汉市民从轻轨站下车,可躲避风雨直接进入地下美食商圈。凯德西城四月底开业,开业前四天客流量超55万次,日均客流高达10万+。“这里人流量不错,商场还会经常策划活动。”赵先生表示这样更放心,虽然租金不低,但要把产品调整到适合市场需求,而且一定要做好品质,照样能赚钱。
他说,只有好地段,不去沉下心经营产品也不行。附近一家小吃店长期只有两种主打产品,不做变化调整——即使这里人流量不错,它家生意仍不佳。
而在汉街的凯德1818购物中心,地下一层的卿先生盘下的店铺是做日用品的。“不做餐饮能赚钱,也是一种挑战。”他说,现在的消费者都很精明,会网上比价格和质量,“抓住密集人群,一定要做好核心内容。”他表示,“现在我们就是做薄利,让消费者知道这里东西好,而且要不断做活动,遇见人气,还要抓紧人气。”
记者马梦娅摄影苗剑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