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梅
武汉有句俏皮话,“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意思指人好管闲事,好指手画脚。把这话说给外地人听,他们云里雾里不知就里,如果说给老汉口人听,就再明白不过了。因为武汉确实有个太平洋。因一个地名延伸出一句俏皮话,其他地方还真不多。
太平洋和宗关距离很近,曾一度划入宗关的范围。太平洋不仅是一条街名,附近的居民把它也作为一个片区地名来使用。民国年间,这一带确实有一家名为太平洋的肥皂厂。
太平洋肥皂厂的老板叫薛坤明,本地商人,1914年,他在张美之巷创办民信肥皂厂。但当时曹祥泰、汉昌、谢荣茂等厂家占据汉口肥皂业大宗市场,民信生意平平。后来,薛坤明灵感突发,把民信改名太平洋,大做广告。这广告不在广播中做,也不在报刊、书籍、杂志上做,而是贴到了汉口的电线杆上。细细长长的电线杆上,只有一句话:“请用太平洋肥皂”,醒目且有反复提醒之效,引得订单雪片般飞来。真个是话不在多,有用就行。1925年,薛坤明买下了张公堤铁路边的德高雄黄厂,把工厂从张美之巷迁到了铁路边,顺便改了厂名,年产肥皂高达10万箱,以青龙为品牌的肥皂很快就成了有口皆碑的名牌产品。30年代,太平洋肥皂厂成为汉口实力最为强大的肥皂厂之一,青龙肥皂一度与曹祥泰的“警钟”牌和汉昌肥皂厂的“七星”牌三分天下。
生意兴隆后,为运输方便,薛坤明在厂前修筑了一条马路,命名为太平洋路。翻阅1930年代初的史书,太平洋肥皂厂所处位置已经标注为太平洋路一号了,但这里仍然是较为偏僻之地。武汉沦陷后,太平洋肥皂厂被日军把持,变成第一工业株式会社汉口工场。1939年,日本人西泽太郎制作发行了《最新汉口市街详图》,因其地处偏僻,甚至都没有被圈入图中。
抗战胜利后,湖北省建设厅把接收的一些酒精厂、肥皂厂合并,组成湖北省汉口化工厂,第一工业株式会社汉口工场也纳入其中,重新生产青龙肥皂。新组建的汉口化工厂生产艰难,成本居高不下,唯有“肥皂牌名青龙,因品质较优,尚能取得市场信用,月产一万五千箱,行销本省境内及邻近省区,供不应求。”靠青龙肥皂的强力支撑,汉口化工厂勉力维持。这时期的青龙肥皂仍然在太平洋路1号生产。1949年以后,肥皂厂整体迁入仁寿路,厂名也改成了武汉化工厂,但肥皂名称依然沿用了青龙牌。
1958年,青龙牌肥皂开始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停产。青龙牌实在是武汉工业值得珍惜的名牌老字号。老一辈人心目中,用了60年的青龙肥皂,是最能把衣物洗干净的肥皂。很多老汉口,说到太平洋,都会念叨青龙肥皂。历史是有自己选择的,太平洋的厂名,之所以能超越更靠近市区的、名气更大的工厂,沉淀为地名泛称,大抵就是这个缘由吧。
今天,登上太平洋地铁站点,远望这片市区,不禁要为薛坤明喝个彩。从太平洋站出来,有个出口直通皮子街菜场,穿过菜场,走进仁寿路,经过锅厂台,就可以看到武汉化工厂的老厂房,老厂房内有六栋原康成酒厂的老建筑被列为工业遗产。这些历经百年的老厂房,依然如故地站在原地,给我们讲述与酒、肥皂相关的故事。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