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梅
今天的黄浦路是武汉市的主干道之一,起于沿江大道,止于建设大道,全长1834米。
但在90年前,黄浦路的影子还都没有,今天黄浦路的西北段还是郊野农村,散布着万家庙、罗家庄屋、罗家墩等村落,还有古德寺和古德庵。万家庙一带更是被日本人看中了,设立兵营,建学堂,一度把这一带变成了租界外的租界。1930年代时,从铁路孔向北延伸,形成了永清路直通古德寺。
今黄浦路中段,原称中滑坡,是京汉铁路沿线所在地,1930年代时,中滑坡近京汉铁路处已经和永清街形成一片人烟稠密的居住区了。从中滑坡通往万家庙的也只是乡间土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第一五八兵站医院开在了中滑坡附近,即今161医院院址。抗日战争结束后,在收回日租界的同时,国民党的一些医院迁往武汉。1945年12月1日,根据国民党军政部的命令,设于四川黔江的陆军卫生训练所改组为武汉陆军总医院,接收了日军第一五八兵站医院,以此作院址并于1946年10月1日开门行医。武汉陆军总医院是抗战结束后汉口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军队医院,除担任医疗任务外,还对其他的军队医院进行技术业务指导。1948年,国民党军队驻汉第二一七医院也设在中滑坡一带。
1949年6月,国民党武汉陆军总医院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并以该院为基础,成立中南军区武汉陆军医院,1956年改称武汉军区总医院。1962年,该院与位于武昌的161医院换防,至今,161医院一直位于此地。没想到,黄浦路一带竟然藏着近百年来的军医院演变史。
那么,为什么这里称为黄浦路呢?据《武汉地名志》记载,是因为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兵站设在黄浦路(今161医院内)才得名。但也有专家说,这里曾经有个黄浦村,路名来自于村名。至于到底为何得名,还有待继续研究。
但黄浦路全部修建完成的时间是非常确定的,那就是1962年。1980年代后,建设大道开辟,黄埔路最终形成今天的格局。如今,沿江大道、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条条大道通黄浦。在黄浦路轻轨站下车,可以去武汉新天地,也可以去探究日租界的过去。时下的武汉人,常说这句话:到新天地看老房子去。原因就在于新天地内保留了9栋老房子。这句话和这些老房子的效应,当可以给一些房产商以启示:如何把精品老建筑保存并融入到新的楼盘中?
在黄浦路下轻轨,还可以去解放公园,这是汉口最大的城中公园,也是绿化最好的城中公园之一。冬天快到了,到解放公园去洗肺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