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日前,中国足协职业联赛理事会执行局曾向各职业俱乐部发去“关于征求《2018年中超、中甲联赛外籍球员注册报名人数规定》意见的通知”,就联赛U23球员新规调整征集意见。照调整后的内容,2018赛季中超、中甲联赛将分别按照“6-4-3”、“4-3-2”模式执行外援新规,即中超各队全年总注册外援人数为6人次,同时注册4人次,单场联赛最多上3人次;中甲分别为4人次、3人次、2人次。同时为避免“U23球员被闪换”的尴尬局面重现,新规明确明年中超联赛每队每场比赛必须至少有1名U23球员在场上。
中国足协在今年1月足代会正式抛出有关“缩减外援上场名额”及“U23球员上场”硬性规定后,曾经令俱乐部,特别是前期人员投入较大的豪门俱乐部感到有些不适。尤其对U23球员的政策,被质疑为对职业足球规律的破坏。
从2017赛季中超、中甲联赛实际运行状况来看,那些能够在俱乐部获得上场机会的U23球员大多取得了技艺和心理抗重压能力的提升。涌现出了韦世豪、高准翼、何超、邓涵文等一批球员,他们甚至一跃成为国脚。
但同时也要承认,“新政”对年轻球员的培养并未产生良性的刺激,越是成绩差的俱乐部在U23球员的使用上越是不利。而一些成绩好的俱乐部则更多的用“重金”收购年轻球员,造成U23球员身价畸性上涨。
但即便如此,在国字号人才青黄不接,以及新的奥运周期开启的背景下,足协还是决心继续推动这种带有强制色彩的新规,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据《北京青年报》
体坛嘀嘀答
中超“新政”应慎行
年初,中国足协在足代会上正式推出,“中超中甲每场比赛必须首发一名U23球员”的硬性规定。从本赛季的实践看,固然给部分年轻球员带来了出场机会,但也有不少球队“不解风情”:首发阵容按规定派上U23球员。但只踢几分钟就将其换下,这纯粹是为了应付足协的规定。于是,为了在明年避免相同的尴尬,足协决心制订“升级版本”,将原规定改成“每场比赛至少保留一名U23球员在场上”。
这样一改,虽然可以杜绝U23球员提前被换下的情况,但同时又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打后卫的U23球员受伤,而板凳上只有一个打前锋的U23球员,这时教练是换还是不换?又比如,在三个用人名额用尽的情况下,U23球员突然受伤无法坚持,比赛是不是直接判负?如果直接判负,会不会出现针对U23球员的“杀伤战术”……
解决青少年球员后继乏人的问题,根源还是在青训体系的培育上。而这恰是一个漫长而又寂寞的过程,没有十年八年很难收到成效。本届足协领导上任时,曾表示过不会再急功近利,将静下心栽树,以便让后人能够乘凉。可惜没过多久,一到奥运会跟前,他们就不淡定了。
年初新政出台,就引起过巨大争议和质疑,其后在实行中也暴露出种种问题。现在未经过认真而科学的评估和讨论,足协又匆匆推出新的政策,注定引发新一轮的争议。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政策制定是很严肃很慎重的事。有时,乱作为比不作为带来的麻烦更多。都说“新政”有“拔苗助长”的嫌疑,所以还是谨慎一点好。
(张琳)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