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辨、价格飘忽
据新华社电单日销售额破亿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参与其中……“海淘”已成为“剁手族”双十一的必备项目之一。但海淘并不意味着十全十美,有时甚至因为不能享受常规售后服务,无法判定产品真假,或者因一些错误的消费理念而错买。
随着双十一临近,打开手机APP,越来越多的“爆款”跃入眼帘,让不少消费者忍不住想“剁手”。“因为好评很多,就想买来试试看,但结果让人很尴尬。”花700元买了一款爆款手表的“90后”上海白领叶康说,收到货后发现做工很粗糙,尤其是表盘的颜色看着很劣质,但是小众品牌连线下能验货的实体店都找不到,最后只能把这个“鸡肋”退了。然而,让叶康更郁闷的是,花379元买了一个法国的隔离霜,却闻到刺鼻气味,可是已经拆封不能退货,只好默默地搁在角落里了。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表示,海淘的陷阱不少。一是假货,有的是商家进货渠道出了问题,有的是商家自己造假,伪造报关凭证;二是虚假宣传,有些是假洋鬼子,拉到国外走一圈就成了海外产品;三是产品质量问题,以次充好;四是售后服务国内难以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产品本身真假难辨,“爆款”的价格也是飘忽不定。比如一盒泰国的人气面膜,消费者10月份下单的时候是79元,11月1日商品的售价是92元,而双十一预售价格显示89元,可见,双十一也并没有带来多少优惠。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提醒消费者,面对商家的轮番促销广告,消费者需保持清醒,货比三家,对于心仪商品,应关注平时销售价格,与双十一价格进行对比,看是否真正存在实惠;对于商家先涨后降等行为,则应积极向平台和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