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我们忘掉的
2017-11-07 07:23:00 来源:汉网

卢宇龢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句讲滥了的话。一部戏、电影,有人看故事,有人看演员,看背景,看道具,看导演,看摄制,看配乐,看字幕,各不相同,也不必强同。可能因为有孩子的缘故,我看音乐剧《音乐之声》,老走神看教育,把它当部家庭教育片来思索。结论如电影中的台词:“孩子们都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错。”

我们难得有家庭教师,家长就扮演这个角色。这一棒子就自然砸到家长的头上。为什么是家长的错?

说实话,看着剧中的家长、孩子、老师,有一种缥缈的感觉,真的可以这样养孩子吗?真的不要起跑线,真的不担心别的孩子学到前面了吗?这一迟疑犹豫,正可见我们的教育和剧中的格格不入。

我反思了一下,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我把教育当教育,把教育当抽象,上课上学是教育,下课放学是非教育,课堂之内是学习,课堂之外是胡闹;而忘了教育是生活,是具体的现实情境,穿衣吃饭、行立坐卧、聊天唱歌、手舞足蹈都是教育。再反思一下,我之所以忘了,是因为大家都忘了,我不敢不忘。

剧中最快乐的情境是老爸外出给了家庭教师玛丽娅机会,她利用即将更换的窗帘给每个孩子制作游戏服装,带他们到集市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在路边的树上玩乐,还教他们唱歌。在生活的气息中,孩子们的压抑消失了,欢乐声和歌声替代了先前的恶作剧,他们不仅学会了音乐,而且增强了快乐,心灵恢复了常态。大人小孩,都变得单纯。如同孩子们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雷声?”玛丽娅答道:“那是闪电和雷说话,雷在与闪电回应呢。”——我们有多久没有和孩子这样说话?真说了,是嘲笑问得太蠢,还是答得太傻?

如果提炼一下这其中的理念,就是就地取材,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生活充分介入教育。再哲学一点,就是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当然不是教育的全部,却是我们现在教育中最缺失的一环。

人生识字忧患始。如果将识字作为正式的教育,忧患作为不快乐的表征,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在制造孩子的不快乐,就像孩子没上学时,你会觉得他是个如小猫小狗般的野物,一上学,就成了学生模样的小大人了。中间失去的有灵气,有想象力,还有快乐。没上学的孩子的世界是生活的全部,上学的孩子的世界是围墙的一角天空。教育让孩子的人变大,世界变小。当然是我们的错。

所以看音乐剧《音乐之声》,适合年轻的家长带着学龄前的儿童一起观赏。已上学的孩子,如同扔到赛场上的运动员,听着上校的哨声,排着队走来。家长除了喝彩欢呼,无力也无意改变。只有学龄前的儿童和年轻的父母,才有些许的从容自由,能深切感受到生活中最淳朴简单的挚爱。我希望他们是这样对话的:

——我不需要家教。

——很高兴你告诉我,我们可以做好朋友。

音乐剧《音乐之声》

演出地点:武汉琴台大剧院

时间:11月12日14:30、19:30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