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道街:黄陂入汉的第一道街
2017-11-11 07:25:00 来源:汉网

董玉梅

头道街位于解放大道北段东侧,并不长,但位置却很重要。所谓头道,就是第一道。明清时代,从黄陂进入汉口的第一道街,就是这里。因为这个原因,清代的头道街,店铺、作坊毗连,也算兴盛。

头道街附近的江岸码头,有着特殊的历史。自汉口成为商业重镇后,汉水和长江边的土、洋码头,几乎全都是为水运开辟的。唯有江岸码头是为京汉铁路而建。

江岸码头是比利时人建立的,为了运送筑路器材,他们辟码头、建货栈。可以想见,在运输条件极端困难的前提下,从江岸码头起坡的筑路器材,需要多么庞大的人群,唱着怎么的码头号子,才能把这些器材运到岸上;又是唱着怎样的码头号子,才能运到铁路线上。

1905年京汉铁路通车当年,清政府拟定的《汉口、武昌商埠建设计划》,便全部围绕铁路线进行,修筑大智门至玉带门一带马路,并拟扩充街、路直达江岸。

不曾想,铁路通车的第二年,河南周口地区黄河决口,当地的灾民沿铁路线南下,到了头道街、刘家庙一带停了下来,在这里搭屋建宅,形成的茅棚街巷,被后人称为河南棚子、“河南街”。河南灾民的到来,让头道街无形中扩大了。河南棚子里的灾民,初来汉口,主要以在江岸一带拉人力车和在码头当搬运谋生活,被人称为“河南帮”。晚清和民国年间,“河南帮”的生活非常困苦,大多数人常年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但他们顽强地生存下来,成为汉口重要居民居住区之一。

著名作家方方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小说《风景》,描述的便是住在河南棚子内的生活故事。故事写得令人惊愕,却也是河南棚子一带真实的生存状态的反映。当然,与昔日相比,今天的河南棚子早已翻天覆地。小说中居民的生存状态,只能从回忆和故事中去想象了。

头道街一带饮食习俗中,有吃油香的传统。油香就是一种饼,有发面和烫面两种,发面是将面粉加水,等面发起来后,加入鸡蛋、桂花、红白糖,擀成圆饼状,油炸而成。烫面则是把面粉和好后现做现炸,讲究一点的就会做成菱形的,并加入牛肉馅和糠馅。这种传统小吃,如今早已成为街头巷尾中的食品,随处可见。吃油香的朋友们,可别忘了这是头道街为武汉小吃做的贡献啊。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