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红兵
一个人住在武昌的一条小巷子里,87年;一辈子只掂记着一件事,做好吃的热干面;她——就是今年高寿百岁的老人石婆婆。
石婆婆是户部巷(地铁4号线复兴路站附近)的街坊邻居对她的称呼,一来二去,她自己的本名宋致珍倒知晓的人不多了。出生于1917年7月的她,说起自己的身世可谓一把辛酸泪:从小逃荒要饭到武昌,13岁便到户部巷石家当童养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丈夫去世,她一个人给人挑水、洗衣,艰难拉扯3个儿子和5个女儿。七十年代初,生活实在过不下去,她做了一件如今看来有着“领头羊”意义的事:在巷子口第一个架起摊子做过早生意——卖热干面。
老街坊都记得当年的场景:凌晨四点多,巷口,用竹篙子撑起帆布篷,灯火通明,石婆婆忙得不亦乐乎,掸面、下面、加作料,动作迅速麻利。那时一碗热干面的价格是6分钱2两粮票。
儿媳妇肖春先和石婆婆一起卖热干面多年,她眼里,婆婆是个做面认真的人。十分讲究用料的地道,比如,酱油、芝麻酱、萝卜丁等原料,都买市面上最好质量的;掸的面软绵爽口中透出一股嚼劲,既不沾牙也不夹生坚硬;用筷子挑起一根面,小麻油调制的芝麻酱芳香,老远就闻得到。有段时间,小麻油价格涨得太高,不愿加价给食客添负担,石婆婆召集全家开了个会,定下一条规矩:石家的热干面,一定要用麻油调芝麻酱,小麻油价格高,就用大麻油。
“你舍得给别人吃,别人就舍得给你吃”,石婆婆经常说的这句口头禅,已然成了石家的家训。
从一天卖几十斤上百斤面,到顶峰达到一天卖上千斤面,石记热干面的门口总是站满排队的市民。2003年,户部巷汉味小吃一条街形成后,石记热干面的生意依然火爆,因为有石婆婆“督阵”。
那时,86岁的石婆婆“退居二线”,子女们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买了新房子,都请老人去住,但她哪里也不去,仍然住在不足20平方的面馆后端。她的理由是,前面的面做得好不好,我可以随时监督。
昨天早上,在户部巷石记热干面的店铺里,坐在床边椅子上的石婆婆吃着自家做的热干面过早,精神矍铄,问她这面味道如何,她笑着答道:可以。
家人介绍,前几年,婆婆还能慢慢走到前面灶台,给孙子示范怎么掸面,现在走不动了,总是大声提醒,面莫做差了,要用麻油调芝麻酱呀……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