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蓓
年且九十的周韶华仍然一口家乡山东荣成市石岛口音,少小离乡,13岁跑到八路军队伍里当文化教员,70余年天南海北乡音未改。他也想学普通话,可一开口,老伴儿笑他“变质”,就没了动力和信心。他说,这是我最大的一个遗憾,我本心是想改的,但是没改成。你说自己的话,大家都听不懂。普通话我偏偏就学不会,只好到现在还是乡音未改口。
这有些像一个隐喻:艺术家都操一口“方言”,难以学会“普通话”,都追求的是个性表达、莫衷一是,难以形成共识、不谋而合。喜欢讲“异”,独辟蹊径的风格、独树一帜的理念、独到之处的技法,哪怕最后独立不群,无人能懂,也不感寂寞;不愿讲“同”,因相似而成流派,因相通而成团体,因相好而成圈子,哪怕最后声势浩大,煊赫一时,也并不与有荣焉。白石老人门下家法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寻门而入,破门而出”,艺术的承袭与创新,坚持与求变,操守与品格都在其中。
1979年前后湖北的十数位画家成立“晴川画会”,周韶华是倡导者和骨干之一。当时的本意是集合一批有艺术理想、有创作实力、有探索精神、希望团结奋进的国画家,一起来推动国画创新,创造国画现代风貌。从时代的要求上说,当然是求“同”,以集体的力量发声,朝共同的目标驱进,急于打开局面,获得新生代的话语权。很快,1981年,他们以“湖北十人中国画展”的名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搞了一次大型展览,展览前言中这样写道:“新的国画艺术应是新的时代生活所激发的艺术家的真情实感的反映;应是现实生活和艺术家的思想境界、艺术素养的统一;应是淋漓尽致的笔墨工力和形式美规律的巧妙运用的统一;应是深厚的传统素养和鲜明的个人风格的统一;应是生活、艺术的大胆探索和严肃的追求的统一;我们的中国画应是现代的中国画。”可见他们的追求与宏图。在当时轰动一时,甚至有立派开宗之论,名称都想好了,长江画派。
但同样很快,晴川画会没有走向长江画派,反而解体,云烟消散。个中具体情形,当然不为外人所知,但周韶华曾经几次不无遗憾地反思道,我们的初衷是想搞一个长江画派,因为已经有了金陵画派、岭南画派,武汉这个地方应该搞出点自己的东西来。当时的情形是很热闹的,我们也到北京、成都、西安、天津很多地方办过画展,反响都挺不错。但就这个组织的成员的整个儿思想来说,后来我感到,还是都受到一些历史的局限,虽然都是些出头露面的人物,但是每个人的文化底蕴、现代意识都很不一样。现在想来,当时如果搞一些更年轻的人,可能就更好运作一些。
想求“同”,但画家们骨子里的“异”,让共识难寻。想想,也是自然的事情。每个人的经历、素养、传承、境遇都不一样,想捏合在一起,靠的是思想理念,但思想是个虚泛、流动的东西,此处同,彼处异,小方向同,大方向异,前一刻同,后一刻异。想求同存异,同,不可强求,异,则深刻存在,如花瓶的裂痕若隐若现,一碰即碎。这和年龄没有关系,周韶华认为找更年轻的一批人也许能共襄其事,其实也是奢望。
艺术有时候讲“势”,一个地方,一个时代,共同的趋势,变成流派,划定范围,形成势头,造就声势,也可能俗务掺杂其中,堕落成势利。而艺术终究讲的是“力”,实力、创新力。势是不能不合于一时,力是不能不异于长久。从这个角度说,晴川画会的消散是必然,时代的必然,艺术的必然。
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
展出地点:湖北美术馆
时间:固定陈列展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