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车“戏精”啊
2017-11-12 07:24:00 来源:汉网

“戏精”这个词,原意是比喻那些表演很厉害的演员,网络时代,它也包括了生活中“表演”欲望强烈的人。11月10日全国公映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因为有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著名声加持,是眼下热议最多的电影,一句话总结,这部影片真是一群“戏精”来演“戏精”。

故事里的“戏精”

身份有变化,更注重情感转变

改编名作是把双刃剑,名声会带来关注度和期待值,但也容易为名所累。阿加莎创作的赫尔克里·波洛系列,与柯南·道尔创作的福尔摩斯齐名,而《东方快车谋杀案》又是波洛系列最著名的一部。1974年和2001年,《东方快车谋杀案》都曾被搬上过大银幕,尤其是让英格丽·褒曼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1974年版,一直被无数侦探电影爱好者视为经典。

在大多数观众都熟知剧情的前提下,一部侦探片要如何拍出新意?这是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面临的最大困境。还是需要有一个集体谋杀案的大剧情走向,还是每个参与谋杀的乘客都有伪装,但导演肯尼思·布拉纳对伪装身份做了调整,比如,1974年版的瑞士传教士变成了西班牙传教士,匈牙利外交官伯爵夫妇变成了舞蹈家夫妇,还新增了一个工程学教授,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动机,也因为新的身份而与前作区分开来。

这是一场集体谋杀,每个参与者都要刻意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目的,而侦探波洛最重要的事情,便是一步步揭开这些人的伪装,当他们的真实身份显露无遗时,案情真相也就大白天下了。简而言之,这部电影的剧情是:一个侦探与一群“戏精”人物的较量。

不过,肯尼思·布拉纳将重点放在了人物身上,波洛如何从一板一眼的强迫症侦探变得更加柔软温情,这群谋杀者如何从带着仇恨的破碎灵魂找回安宁。观众很容易感受到人物身上的情感压抑和释放,看到人性变化。但是,或许是刻意与1974版区分,新版在推理上较为弱化,若从侦探角度出发,抽丝剥茧的乐趣少了些许,尤其对于那些看过原著或者1974年版的观众,多少有些意犹未尽。但话又说回来,如今平均年龄22岁的主流观众群,有多少真的看过原著和1974年版呢?

故事外的“戏精”

大腕云集,且大腕都有发挥空间

努力做出新意的新版,整体而言是部非常讲究的电影,首推表演讲究。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也是新版的波洛扮演者,他是一个很厉害的演员,远了的作品暂且不表,《敦刻尔克》里的海军指挥官就是他。他的这版波洛,更带有悟透人生的幽默和智慧感。

片中一众主演说起来都是精于表演的好演员。约翰尼·德普饰演一个恶人,尽管仍带有“杰克船长”的影子,但“拿枪指向全世界”的神经质人物,确实是德普最擅长的。朱迪·丹奇饰演一位身体衰弱却意志强大的俄国贵妇,自带不怒而威。最惊艳是米歇尔·菲佛,她将哈伯德夫人何时幽默、何时轻浮、何时生无可恋,拿捏得张弛有度,她摘下假发的那场特写,令人过目难忘。简而言之,这部电影的表演是:一个“戏精”导演与一群“戏精”演员的火花碰撞。

新版的讲究之处,还体现在摄影、布景之上。没有制作3D版本已经足够良心了,导演还采用了65mm胶片拍摄,整个画面赏心悦目,奢华的欧洲贵族气息扑面而来。镜像多面呈现人物内心以及长镜头的运用尤其突出,比如波洛刚登上东方快车时一节节穿过车厢的画面,一镜窥探市井百态。最后的隧道审判还致敬了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

记者黄亚婷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