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科考队员观察中通讯员王娟摄
本报讯(记者施政)经过1300公里航行,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已于22日抵达武汉渔政码头。至此,武汉至宜昌江段江豚考察结束。昨天,科考队再次启航,开展武汉至上海江段的往返考察。
数量:高于2012年的观测结果
在此次宜昌至武汉江段考察中,科考队总共目视发现长江江豚59次165头次,对声学监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共确认70次102头次的江豚记录。这一结果要显著高于2012年该区域的观测数量,而与2006年的观测结果相当。
整体来看,洪湖保护区江段、监利县荆江门上下30公里水域和宜昌城区及葛洲坝下水域是江豚分布密度较大的区域。其中,荆江门上下水域(洞庭湖口以上水域)江豚的分布最为密集,目击率显著高于以往两次考察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往返考察均在石首保护区新厂镇及塔市驿镇附近水域发现江豚,科考队在葛洲坝下500米靠近1号船闸水域还发现一个约由8~10头江豚构成的群体。据宜昌渔政介绍,这个江豚群体是2017年春季游上来的,随后一直定居在此。另外,此次考察队在枝江市的关洲汊江水域考察时发现3头次江豚,说明汊江也是江豚栖息的重要水域。
观点:整体环境有喜有忧
科考队负责人郝玉江博士表示:这只是初步的观测结果,具体的种群数量估算还要等整个考察结束后,进行整体分析和比较。
从考察的长江江段的整体环境来看,很多零散的小码头均已不见踪迹;一些区域洲滩也得到自然恢复,但为了稳固河道和航道整治,这一区域进行了大量的抛石护岸或护洲。自然的泥质或者沙质浅滩水域转变为硬质的护坡和陡峭的坡岸,这可能导致江豚等水生生物栖息地质量的下降。
此外,在宜昌至武汉段考察过程中共统计到航行货船1986艘,密度很高,这显然会增加长江江豚的生存压力。科考队在此江段共记录到作业渔船353艘,总体密度不高,主要作业方式是流刺网。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