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品茜钟家村寄宿学校二年级
在唐朝,有个人叫孟郊,他和自己那四十多岁的母亲住在深山的一座小茅草屋里,母子俩的生活十分贫穷,但孟郊却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
一天,孟郊对母亲说:“妈妈,我明天要起早,出远门到城里去当官。”母亲只是点点头,没说话。孟郊很奇怪,但没敢问。
刚吃完晚饭,母亲就急忙走进卧室,关上了门,她拿出针线盒,找出一块紫蓝色的布,坐下缝衣服。只见银针在母亲手上的布之间串来串去。母亲双肩紧锁,眼睛眯着,专注地观察有没有地方还不密。此时此刻,母亲想着:我的儿子在外面会不会挨饿受冻啊!儿子会不会没衣服穿呀!她把这所有的担心、爱都密密地缝在了这件紫蓝色的衣服里。
“嘎——吱”一声,门开了,孟郊站在那里,说道:“妈妈,天色已晚,您赶快睡觉吧!”母亲点点头说:“好孩子,你先睡,明天还要早起呢!”儿子只好回卧室睡觉去了,母亲又拿起针线,细细地缝起来。
不知不觉,母亲的汗水流了下来,她一看天色:已经是深夜了。母亲坚持要把这件紫蓝色衣服做好,可她却不知道,儿子孟郊正在门口看着。原来,孟郊睡了一会儿就醒了,发现妈妈的卧室还亮着油灯,就走到门前透过门缝看到了一切。他心想:小草是在阳光的呵护下成长的,作为子女的我们就是小草,小草报答不了阳光的恩情,那我什么时候才能报答母亲对我的爱啊!在这一刻,孟郊无意中念出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听到了,会意地笑了。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