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加速“落地”,进入应用爆发期,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抢占这一风口。在近日于京召开的“全球思想盛筵——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论坛上,国际数据集团IDG发布白皮书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支出将达2758亿人民币,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超50%。
我国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无论研发还是应用都取得较大成果。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论文中,我国占比近20%,发明专利授权量世界第二。过去两年,我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超过前10年的企业数总和,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纷纷加速技术出海。
快速的转化融合能力也让我国应用发展和产业集聚进入快车道,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多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图灵奖获得者、中科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会上认为,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均处在前列,产业竞争力正跻身国际第一方阵。
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炫技”,更要产生效益。轻轻点击,智能货架就能推送喜欢的产品;试穿泳衣,试衣间会呈现沙滩等情景;所有信息都将反馈制造端,实现精准供给……不久前,服装企业爱慕集团在北京开设智慧店铺,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零售制造融合。
在制造业领域,依托人工智能数据处理、图像传感、智能控制等技术,越来越多的无人工厂诞生,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柔性生产正在实现。
人工智能是更注重“智”还是更注重“人”,如何让其不“失控”,一直是业内争论热点。比如,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一些行业的消失;无人驾驶或许对交通秩序带来影响;当机器人更加个性化,如何做好安全监管也是挑战……这些都需要用在道德伦理层次设置框架,用规则和秩序加以引导。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认为,这既有政府的努力,也是企业的责任。“毕竟,科技决定奔跑速度,秩序和道德决定方向。”他说。据新华社电
(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