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希望的失败
2017-12-09 07:26:00 来源:汉网

现在很多东西都讲进社区,可真进了社区,现实打脸打得鼻青眼肿。社区、市场、现实,对于艺术而言,需要反思的太多。

就拿《我是月亮》这部戏来说吧,2012年南京大学的一帮年轻人兴冲冲把它弄出来,要破冰走出校园,把它定位在社区戏剧上,想吸引社区的观众来看,当时的口号是“将校园里的戏剧资源社区化”。

校园有什么?有一帮有闲却没钱的学生;社区有什么?有更大一帮有钱却没闲的市民。

《我是月亮》的剧本是由当时刚从南大毕业、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编剧专业的朱宜创作。剧本有别于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如同生活的横截面,是对于当下几组人物生活状态的描摹,彼此之间的联系偶然而松散,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用外行的话说,就是没故事,只有一个人在台上絮絮叨叨。

这样的戏当然号称意识流或者先锋实验,在校园里很受欢迎,年轻人搞搞新意思,好这一口。但社区呢,都是些工作一天疲惫不堪、拖家带口的职场人物、家庭主轴,他们有心情听一个涉世未深的人在剧本里发漫长人生的感慨?看一帮初出茅庐的孩子们在台上青涩表演?思考一出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事件关联、没有逻辑转折的三没有实验戏?

果然,第一记耳光是宣传。剧组本来就囊中羞涩,做不起广告,只好印了七八千份传单,让人在社区定点派发,结果这种小广告式的传播消弭于无形,既无法锁定目标人群,也无法听到反馈,总之没效果没效率。

第二记耳光是上座率。他们演了两轮,110个座位的小剧场貌似上座率还不错,可是细算下来,学生占七成,剩下三成市民中,也并非都是市民自愿前来购票观戏,其中有近七成是业内人士捧场,三成又三成,真正的社区市民观众,只占所有观众的9%。

第三记耳光是票房。他们尝试商业演出模式,以梯形票价设定为50元(市民票价)、30元(学生票价)、25元(学生团购价)。结果平安夜、圣诞夜的票房也就2500元、3000元,算下来基本还是学生团购。最后20场总演出核算下来,票房只占支出的八分之一。用市场的话说,血本无归。

接连打脸,让剧组很受伤,当时还在读研的制作人就拿这事儿当毕业论文写,他的题目就叫《一次有希望的失败》。

给失败加个“有希望”的定语,是因为他觉得这次尝试中有更大的思考:中国的社区戏剧是否有前途?他觉得有,不过,要把“数年的艰苦奋斗”变成“多数年更艰苦的奋斗”。

一晃五年,《我是月亮》终于能在大剧场巡演,物是人非,光鲜之下可能掩盖了它出生时的疤痕。旧事重提,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隐喻,让人知道有情怀、理想的年轻人在成长之路上的痛,《我是月亮》本身这部戏的主角,“与其说是月亮,不如说是伤疤”。

话剧《我是月亮》

演出地点:中南剧场

时间:12月15日、16日19:30

(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