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山大道牵动一城乡愁
2017-01-02 19:33:00 来源:武汉晚报

在武汉,没有一条街像中山大道这样,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开启了城市的未来。昨天,这条百年老街焕然新生,拨动了一城的心弦,更抚慰了一城的乡愁。

上午10点,暖阳铺在武汉美术馆前的小广场上,84岁的叶保国从家里搬来一张折叠椅靠在梧桐树下。不时有熟人和他打招呼:“叶爹爹,这里晒太阳蛮好咧!”

叶保国在几步开外的宝润里住了62年,美术馆见证了他从年轻小伙变成白发老人,仿佛一块岁月的幕布。在他的记忆里,美术馆有着三副面孔:上世纪50年代,广场上读书少女的雕像,是令他怀念的青春记忆;过去20年的面孔最模糊,只记得湍急的车流,将空间逼得越来越窄,人隔得越来越远;而这次的全新面孔,在他日复一日的期盼中揭开,也最令他留恋。“是最初的原汁原味,但比那时候还好,还要开阔、漂亮。”叶爹爹说,天气好的时候,上午来这里,晒着太阳坐到下午4点,哪怕住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终老,他也非常满足。

假如您记得这座汉口最早的地标建筑,数十年来被淹没在林立商铺间的模样有多局促,那么看到昨天市民排着长队进塔参观的盛况,也就有多惊叹。

严先生是为了水塔旁边的一块界碑而来。它是民国时期既济水电公司所立,原本被挡在路边的垃圾箱和变电箱身后,道路施工期间不见了踪影。“我很着急,找寻老汉口的碑文,把它们的样子保存下来,是我的一个心愿。”昨天,他听朋友们说,水塔变身为一座记录老汉口百年历史的博物馆,便赶来碰碰运气。当进到塔内,迎面看见安放在一楼的界碑,严先生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文史收藏家万学工昨天也专程来“看望”水塔。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在水塔跟前长大,却没有机会与它亲近。“今天这一看,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也给了我全新的印象。”他说,看到水塔还这么牢固结实,觉得很欣慰;这座见证了汉口过去百年的“老伙计”,或许还能看到百年后的未来。

未来的汉口,在两岁半的“好好”脑海里,或许会以中山大道的一座涌泉为起点。昨天,这个刚刚开始记事的小女孩站在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城市之眼”涌泉前,随着喷涌的水花挥舞小手,对妈妈和外婆欢呼着“我最喜欢这里啦”!

妈妈徐女士指着圆形基座上镌刻的一圈武汉街道名称,耐心地念给“好好”听;她现在或许还听不懂,但在未来的岁月里,总有一天,当她走过这些街道,关于城市的记忆,会与幼年这口美丽的涌泉一起喷薄而出。记者刘兆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