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今年60岁,是一位中学老师,一个月前,他因心绞痛到市五医院心内科就诊。经冠脉造影检查,张先生的前降支有70%狭窄,如果按“国内外诊疗指南”意见,他属于临界病变,可以用药物控制,也可以放心脏支架。了解到张先生还有肝硬化,接诊医生、该院心内科主任洪李锋博士建议暂不做支架手术,优先药物保守治疗。
狭窄超70%,才能放支架
“冠心病人常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坚决不愿意放支架,要么过分迷信支架,觉得只要一放就正常了,这都是误区,放与不放,适应症说了算。”据了解,全世界每年约增加170万“支架人”,但支架并非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心脏支架手术适用于经检查确诊,狭窄达到70%以上,中到重度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理想的患者。
“前段时间有一篇名为《可怕的心脏支架》的文章在朋友圈疯转,这就属于典型的误传。一旦有了适应症,比如急性心梗的患者,绝对不能犹豫,应该首先考虑开通血管植入支架,尽快解决心肌缺血问题,因为心肌损伤不可逆,时间就是生命。”洪李锋说。
“临界”状况,尽量不放
极端情况好判断,但如果正好“卡”在临界点,是放还是不放呢?洪李锋博士的答案是:可放可不放时,选不放。事实上,心脏支架植入人体后,会有一定几率出现再度狭窄,普通支架再狭窄的几率为30%左右,药物涂层支架则将血管再狭窄的几率降低至5%。但是,药物涂层支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
“心脏支架进入中国二十年,虽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但毕竟是介入手术。”洪李锋认为,由于植入心脏支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血管内壁,而药物涂层则会延迟破损内壁的自我修复过程,导致形成新的血栓,概率约为3%。“即使做了心脏支架,药物治疗仍然是基础。”
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
洪李锋解释说,手术主要起到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减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作用,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术后的护理不可忽视。做完心脏支架的患者,必须服用“双抗”药物避免形成新的血栓。但不是每位患者都能耐受“双抗”。
比如案例中提到的张先生,接诊时了解到他有肝硬化病史,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群,而做完心脏支架后必须服用的“双抗”药物即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也有引发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如果病人耐受不了“双抗”药物导致消化道大出血就得停药,停药就可能引发支架内血栓事件,到时候治疗起来会进退两难。”因此植入心脏支架前,医生既要依据“指南”,也要结合病人的不同情况,给出合理、恰当的诊疗方案。
除此之外,洪李锋还特别提醒,支架手术后,坚持服药之外,还要注意多休息,可以适当运动如散步,但不能剧烈运动;科学安排饮食,保证摄入适量果蔬和低脂、高蛋白食物;少量饮酒,最好不饮酒,必需社交者每天不能多于50毫升,严禁吸烟;术后还是需要定期复查体检,以方便医生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治疗。通讯员韩悦记者王恺凝
专家简介
洪李锋:武汉市第五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学博士,副教授,武汉市第五医院心内科主任兼江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德国苏斯特临床医院访问学者。擅长复杂冠心病介入诊疗、顽固性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治、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和个体化医疗。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8:30—12:00
抢号热线:1800718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