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
“求老师指点迷津,放一条生路!”这几天,不少大学生的朋友圈都被这样的消息霸屏;又到一年期末季,该不该“划重点”让不少高校老师纠结。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记者团近日走访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划重点。(本报昨日报道)
任何教学和应试行为,都有其一定的范围,学科的知识点也确实有主次之分。广义上看,某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本身就是一种“划重点”,学生都知道“超纲”的内容不会考。高校考试的“划重点”,只不过是将这个范围进一步缩小而已。
客观上来看,相对之前阶段的教育,高校教学普遍有课时短,内容多的特点,很难达到既全且精的水平。如果在复习备考时平均着力,难免力所不及。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恳请老师划重点”的调侃,的确有其现实需求。
“划重点”的本质,则是降低考试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这带来的是学习压力减小,考高分的希望大增,自然大受欢迎。对有的老师来说,门下学生的卷面分数好看,一定程度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肯定。
另一方面,考试难度的降低,必然会造成成绩趋于平均,体现不出差距。“重点”越明确,也越有利于基础相对不扎实的学生搞“临时突击”。有鉴于此,不仅有人担忧,“划重点”的风行会使考试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甚至有“放任”之嫌。就连部分学生中的“学霸”,也可能因为平时付出的努力在考试中无法转化“优势”而心有戚戚。
“划重点”能够引发如此多的争议,根源上是因为期末考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占据的权重很大,甚至是唯一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纠结于其本身的对错已无太大必要。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对考核制度本身进行完善。报道中就提到,湖北大学一名教师就取消了期末考试,代之以测试、提问、作业等方式。
当然,每门课程的特点不同,是否需要取消考试不能一概而论。但对考试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和地位,是可以进行调整的。如何根据各学科的自身特点,建立起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诸如“怎么考”、“考多难”,应当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另外,学子们也要意识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和技能才是实实在在的,也比“划重点”下的高分更有价值。须知,当你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工作中、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接踵而至时,可能再也找不到老师给你“划重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