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食物浪费要堵更要疏
2017-01-18 14:59:00 来源:武汉晚报

张西流

临近春节,一些生意火爆的餐厅年夜饭已被抢订一空。如何在欢庆佳节的同时不铺张浪费、节约粮食,再次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组公布的一项从2013年至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如今,节约粮食已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无论是民间自发组织的“饥饿体验”,还是官方开展的“光盘行动”,均是对粮食的一种珍视和敬畏,去引领节约粮食的社会新常态。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显然难尽人意。

在治理餐饮浪费上,各地纷纷出台了一些规定和惩罚性措施。然而,餐饮浪费被处罚,也在社会上引起争议。一方面,处罚餐饮浪费行为,应该考虑可行性,对于“饮食”这个概念的界定是很模糊的,如果纳入地方法规中,很可能带来管理上的缺陷。

比如,针对剩饭剩菜行为,谁来管理,如何取证,处罚依据是什么,等等。再者,剩饭剩菜行为,在某些市民日常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要想通过禁令去改变这种陋习,恐怕很难。因此,地方政府应慎重出台处罚规定,一旦出台了又执行不了,势必会直接影响规定的效力和执行者的公信力。

换言之,治理食物浪费,宜堵更宜疏。首先,要给饮食行业及市民一个修正不良习惯的空间,通过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温馨提示,辅之批评教育等行政手段,去提高经营者和消费者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能力,逐渐改变剩饭剩菜不打包等不文明的生活习惯,而不是急于禁止和处罚。

同时,积极开展“光盘行动”,让节约粮食,成为每个公民的一种自觉行动。特别是,普及“分享概念”,推广“分享冰箱”模式,在“杜绝浪费、接济贫民”上迈出关键一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