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毛茵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宅男宅女出现?空巢家庭面对怎样的挑战与难题?孩子的精神症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夫妻关系痛苦?亲子关系中爸爸又去哪儿了?
2月25日,由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的学术探讨,汇聚了来自中、美、德及海峡两岸三地的心理学大咖,WolfgangSenf,李维榕、王浩威、施琪嘉、吴和鸣、谢文宜、武志红等,和本地500多位心理医生、咨询师一起,为“变迁中的中国家庭”拿脉诊疗。
从小不会爱
长大无法爱
我们身边见过大量这样的中国家庭,用三句话概括: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丈夫,一个有问题的孩子。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总监李维榕教授、同济大学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孟馥教授称,很多孩子“卡”在家庭三角关系中。家庭“病”了,孩子身体和心理患病几率增高且很难融入社会。
西方人有一个说法:一个人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婴儿来到世界,第二次是通过恋爱和结婚,用爱的力量去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然后通过爱的力量重新组建家庭。所以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应该是夫妻关系,而中国很多家庭做得不好。
很多人其实从小就没有学会怎样去爱。一旦结婚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变成了又是共生关系,而且产生“共生绞杀”——就是妻子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但是丈夫因为不会爱,又要躲避这种拉扯的关系,所以要找各种借口逃避,例如,我养家不容易啊……就要脱离出这个家庭。一旦生了孩子之后,马上就会出现一个更加恶化的局面,就是妻子既然拉不住丈夫,就把全部共生的纽带和孩子绑在一起,把孩子变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
所以,中国很多家庭一旦生完孩子之后,家庭的重要次序马上就变了。孩子变成这个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家庭的关系核心。而丈夫呢,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丈夫正好利用这个时机把孩子推给妻子,更加脱离出家庭。而女人的一生呢,就是我要绑紧这个孩子,要培养这个孩子。等孩子长大了,这个孩子他也没有见过什么叫爱,什么叫正常的夫妻关系。所以在中国的男孩和女孩当中普遍存在叫爱无能。
这样的孩子长大结婚,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父母感情淡漠,经常吵嘴、打架、冷战。所以这种爱无能又传递到下一代的家庭。这可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吗?
怨妇心理
让母亲要主宰孩子
“我妈还曾经让我和一个gay结婚,说我结婚了她就完成任务了。”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讲了一个网友的吐槽。不管儿子和谁结婚,母亲就算完成任务了。为什么完全不顾孩子的幸福目标?为什么一个家庭里,多是母亲“更喜欢”逼婚?在孩子教育成长过程中,爸爸的影响力在哪里?
武志红称,这是男权社会,母权家庭。大家都知道岳母刺字,谁听说过岳飞的父亲?但真实的历史是:岳飞家境不错,父亲岳和是当地富户,经常接济穷人而被乡人爱戴。并且,岳飞的一身本领也是父亲着力培养而出,岳和请了多位老师教儿子文化,请了周侗教儿子武艺,兵荒马乱中,又激励儿子报国。一直到岳飞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后,岳和才病逝。这样一个堪称理想的父亲,在我们的集体意识中,却像被抹去了一样。而岳母刺字,则成了图腾一样的景象,而被记住传颂。
不止岳飞,还有如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等圣人,母亲广为人知,他们的父亲在哪儿?
有些父母似乎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人。美国总统奥巴马之所以能有今天,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他的妈妈没有向他传递怨气,尽管她看上去有足够的理由向儿子抱怨不负责任的父亲,但她却每一次给儿子讲起父亲时讲的都是父亲的优点。
武志红说,我们必须尊重真相,否则就会背离自己的心,而这种背离会让心分裂,让心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剧烈交战。结果就是,我们的人生也一直处在剧烈的冲突之中。你必须以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与父亲这一重要关系的存在。
中国人的头号心理是面子心理。武志红说,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父母的关系影响孩子的人生,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也决定了他的婚姻态度。婚姻是自己的,不要被父母与七大姑八大姨的逼迫带来的焦虑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