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近日,微博上一则“合肥一高校拒收快递员入校送件”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涉事学校的学生抗议称:要冒雨在校外排队取快递。对此,校方表示这是为了维护秩序,专门成立了快递服务中心,要求“最后一公里”的快递派件由学校勤工助学的学生负责,快递公司每件快递应给学生4毛到1元“派件费”,而相关快递公司拒绝缴纳此费用。
“维护秩序”之类的说辞固然冠冕堂皇,可是一旦扯上实实在在的利益纠葛,还是不免会落入俗套之中。一直以来,高校所祭出的各种“封杀”,虽都以安全、秩序等作为理由,但往往会被发现其中所藏着的私心与猫腻。置之于这种大背景下,再来看待“快递被禁入校”事件,或许便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此事的关键,当然就在于所谓“派件费”。每件包裹收取4毛到1元“派件费”虽说不贵,但积少成多最终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按照校方的回应,所谓“派件费”乃是由勤工助学学生劳动所得,学校并不会参与其中。
这番说辞撇清了自身关系,还摆出了“帮助困难学生”的冠冕理由。问题是,帮助“困难学生”是大学的责任,却并不能构成学校“乱收费”的理由。让快递企业为“资助困难学生”买单,还有比这更精明的算计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驱使勤工助学学生去收取可疑的“派件费”,既是对相关快递企业的利益侵犯,也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现实的伤害。因为学校的所作所为,这些学生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再者,维护校园秩序,就一定要禁止快递进入吗?要知道,现代大学早就不是什么封闭空间,其正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开放社区。管理者动辄以关、限、卡、禁的思维治理校务,只会制造更多的摩擦和对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