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热闹的北京城仅一墙之隔的故宫之内有一群人,只专注于手中的文物,一手触摸草木金石,一手直抵宋元明清,让历经沧桑的旧物呈现曾经的光彩;他们精于细微,让中华文化的血脉在紫陌红尘里不绝流淌,滋养着文化繁衍生息。
面对缺失的马尾,陶瓷组请来了其他组成员,共同讨论如何修补。既要根据马的整体形态推测,也要符合所处时代的艺术特点。一个个看似轻易实则充满挑战、看似险象环生实则自信满满的手部动作,把枯燥的工作,当做了艺术。
雕刻组的屈峰边刻佛头边说着:“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身。人在制物的时候,总是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头去。”在保留文物本身特点的前提下,他们在不自觉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每一位大师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这些珍贵的文物中,将古代与现代相连,使传统与创新相融,赋予它们衔接古今、贯通中西、衔接未来的时代内涵。在保留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注入生命的活力,他们是笃定而沉稳的传承者,更是灵巧而智慧的创造者。
如此让人肃然起敬的事业,要想做好,匠人们无一例外都说了四个极其简单却在现实很难做到的字:要坐得住。庄子有言,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群平凡而朴素的修复者,润物无声。美哉,我大国工匠!
——观《我在故宫修文物》有感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三(13)班方颖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