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警陈默45岁,梳着干练的马尾辫,腰杆挺得笔直,眸子里闪着灵动。她平时话不多,一旦打开话匣子,却简洁明了,语速极快。
陈默每天都有一个不离身的公文包,包里有随时联网的笔记本电脑,还有3部手机。其手机微信里信息量之大令人咋舌,按她的说法,这是现在生活的“新常态”。
微信新手推出“滴滴找警”
无论是多新鲜的软件或APP,陈默总能比身边人更快掌握其功能,并快速将功能辐射到更多区域。同事吴静说:“别看陈默现在像个IT达人,其实她用微信比我们都晚,她的微信号还是我帮她申请的呢!可没多久,我们倒要向她请教了。”后来居上的陈默,专门做了一本微信使用小手册发给同事,教大家如何将微信用得更透。
陈默在队里负责的是社区警务。日常工作中,听到居民群众反映最多的是“社区民警难见到”。可民警们也有“苦水”,辖区那么多居民,怎么能确保天天见?陈默一直琢磨着破解之法。
2014年底的一天,陈默用“滴滴打车”叫车回家,手机地图上一个个小红点,显示着附近车辆的位置,她灵光一现:现在的手机都有定位功能,要是把社区民警当成一辆车,让居民来“叫”,那么,居民要找民警不就简单了?
说干就干,设想很快变成现实:这个基于微信“实时共享”功能开发的平台一经上线就得到大家认可。在建好的微信群内,民警点开实时共享的定位功能,一旦有居民加入共享,便能实时看到民警的位置。不但居民找民警容易了,分局、派出所也能点对点指挥调度每一名社区民警,实现扁平化指挥。2015年,在武汉市公安局“微警创”大赛上,“滴滴找警”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
爱琢磨的人发明“微警务”
小试牛刀,便有所获,陈默体验到了创新带来的快乐。2015年,她又琢磨出“三微”社区警务工作法,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与“滴滴找警”一起,组成“三微一平台”。在每个社区建立起警民微信群,社区民警作为微信维护和更新的第一责任人,每天至少发布2条以上的防范提示,每周四定期通报一次辖区警情。
在每个微信群内,还开辟有“认认他是谁”犯罪嫌疑人图片辨认专栏,并对提供线索的居民实施有奖举报。
去年12月1日,百步亭辖区发生一起自行车盗窃案,分局警务指挥室将案件视频发布至多个多个微信群内,很快嫌疑人就被辨认了出来。三合社区居民李莹(化名)在群内一眼认出,视频中的嫌疑人为附近居民彭某,家住劳动街。第二天上午,民警来到彭某居住地附近蹲点守候,随后将彭某抓获归案。
陈默的3部手机都是她的工作助手。她在手机上对不同类型的微信群分门别类,随时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社区微信群内的动态。
2300多个微信群,信息太多看不过来怎么办?陈默说,这些群主要是要架起社区民警和群众沟通的桥梁,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有重要信息通知,群内也会及时@自己,这样就不会错过。
记者梁爽通讯员王威黄赤橙唐时杰
陈默展示她自己研发的软件
记者金振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