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律师的场面
未毕业前,他曾主动请父亲保释过被捕的同学、共青团员施蛰存、戴望舒和杜衡。这三人后来均为著名文学家。当时上海人都很讲排场、面子,志皋1930年毕业后挂牌当律师时,陈老先生为了给他拉场面,特意在鸿运酒楼大开筵席,广请亲朋好友,许多政法界、金融界等社会各界的名人都来捧场,有的还是陈老先生的金兰八拜之交,像中国银行的经理贝淞生、《申报》和《新闻报》的老板等,有些机构为了情面还纷纷送他“法律顾问”的头衔。
有这样的背景和地位,打起官司来自然很“吃得开”。所以陈志皋刚挂牌做律师,许多人就恭维他,称他为“大律师”。那时上海一般的律师都只有私人的“小包车”,即自己雇车夫拉的比较华丽的人力车;只有大律师才有自己的小轿车。陈进出办案都坐着小轿车,完全是大律师的场面。
陈开业不久,就遇上法商电车公司的工人罢工,斗争中有几位工友被法租界的巡捕打伤了,工会要控告巡捕房,但是一般的律师哪敢接这样的案子,帮工人打官司呢?初生之犊不怕虎的陈志皋,勇于为工人充当义务辩护律师,在法庭上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居然胜诉了。电车工会因为他拒不收费,就给他送了一面刻有“正义之光”的银盾作为感谢和纪念,这样一来他就更出名了。
很重要的一点,陈志皋还是进步团体“世界与中国社”的成员。上世纪30年代初,中共中央宣传部有一个干部叫周康文,组织了一个党外进步人士的学习小组,成员共有十人:周康文、陈志皋、孙晓村、吴羹梅、陈高佣、李南香、曹亮、戴望舒、梁园东、武振东,其中陈志皋的年龄最小。
李南香、陈高佣、吴羹梅等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去日本之前都参加过北伐大革命,有的直接加入过共产党,有的则在党的影响下在党外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去日本留学,回国后仍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外做些工作。
这些人成立了一个“世界与中国社”的进步学术团体,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的领导,还出了一个旬刊《世界与中国》,后改月刊,“九一八”事变时曾出过特大号,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刊物,编辑部就设在陈家的三层楼上。陈老太爷和老太太住在一楼,陈家的大哥、大嫂和妹妹们住二楼,其他几个未婚的兄弟都住三楼,陈志皋的书房就是《世界与中国》的编辑部。
互济总会的宣传部长钱纳水跟周康文、潘汉年都有过工作联系,我就是通过钱纳水认识了周康文,由周康文介绍认识了孙晓村,再由孙晓村介绍认识陈志皋的。孙在北伐时期曾参加过共产党,后来脱了党,党组织有意识地让他以无党派的身份在民主人士中发挥核心作用。
黄慕兰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