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扫要超越传统归于现实
2017-04-03 09:34:00 来源:武汉晚报

堂吉伟德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祭祖和扫墓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清明节最鲜明的主题。于这天,家家户户或扫祖宗之墓,或祭先烈之灵,追古抚今、缅怀先人。作为延续了2500多年的传统节日,很多方式已约定俗定并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在短期内很难发生改变。一些祭扫方式于今天已成为陈规陋习,与讲文明树新风的要求背道而驰。

这些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在:封建迷信仍然大兴其道;烧冥币,献祭品,攀比之风依然沉渣泛起;鞭炮齐鸣,满天纸灰的污染问题依旧日益严重,烟尘缭绕污染环境不说,还不时引发大火,诱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如此祭扫,既难言理性,更毫无文明,与节日倡导和祭扫本意完全相反,也不利于社会新风的培育、文明习惯的养成。

实行文明祭扫,既是现实的惨痛教训,也是先进经验的总结,更是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新的形式要求,在延续传统节日内涵的情况下,让方式更为科学、合理、经济、环保,恪守文明祭扫的底线,增强文明过节的成色。

作为检验社会文明的一个维度,陋习下的祭扫令人难以接受,也必须切实得到改善。倡导和实现文明祭扫,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无以阻挡。不过,与文明的要求与公众的诉求相比,根植于心的陋习还依然严重,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还较为普遍。此需要,每个人在认识到文明祭扫重要性之际,要超越传统而归于现实,以个体的行为解放促成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做到并实现文明祭扫,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传统习俗进行颠覆的过程。要接受新鲜而文明的行为,首先要转变思想和观念,充分认识到传统陋习的不文明性、危害性和破坏性,基于文明内涵的认识与践行,对新的文明的祭扫方式,保持高度的认同与遵循,如此才能达到“意识决定行动”的习惯养成。

作为世代相传的传统节日,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得到根除,实现文明祭扫还需久久为功。文明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经受“润物无声”的阵痛。因而,实现文明祭扫没有捷径可走,把唤醒文明意识,建立文明认同作为基石,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才能让现代文明成为鲜明导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