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15万件/套可移动文物都有了“身份证”
据新华社电国家文物局7日公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经普查,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完成登录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得以摸清。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
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旨在通过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文物认定、信息登录等环节,对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藏品进行全面登记,建立全国统一的可移动文物名录和藏品信息资源库,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呈现出资源总量庞大、收藏体系多元、收藏主体集中、文物类型丰富、文物数量快速增长等特点。”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分析说。
在为期5年的普查期间,全国各级普查机构共调查102万家国有单位,对经认定的文物开展定名、断代、编号、拍照等工作,建立藏品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上联网登录。值得一提的是,各级普查机构通过实地走访、上门调查、重点认定等方式,加大对新发现文物资源的梳理调查和登记,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708万件/套。
刘玉珠表示,通过普查,我国建立了各省级文物资源目录和文物资源地图。各级地方政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文物资源状况、收藏单位数量和行业分布。普查还对收藏单位信息、文物保管信息、管理情况等同步开展了调查,有效提升全国文物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
“但管好用好资源,不能仅仅靠几十年一次的普查。”刘玉珠说,“必须建立机制化常态化的制度,国家文物局将积极推进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通过建立文物认定、采集登录标准以及信息更新完善机制等,实现文物资源统一和动态管理、定期统计和发布、社会共享。”
摸清文物“家底”有啥用?
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力量、12.45亿元经费,调查102万家国有单位……这次历时5年的摸底普查到底有啥用?
记者了解到,通过采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我国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目前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同时,按照统一标准为每件文物赋予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编码中包含藏品所在的行政区划、收藏单位和藏品顺序等信息,这也成为每件文物永久的“身份证号”。通过一张张“身份证”,将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等关联到一起,实现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管理。
有了“身份证”更需“保险箱”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目前全国平均每名保管人员保管文物2290件,基层库房保管员兼职现象比较普遍,专业水平不高。文物保护修复设备不完备,修复技术人员缺乏,难以满足庞大文物资源总量的保护需求。普查数据显示,37.12%的可移动文物处于“部分损腐、需要修复”的状态,1.81%的可移动文物处于“腐蚀损毁严重、急需修复”的状态,仅1.09%的可移动文物处于“已修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