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抑郁症老人需要及时正规治疗
2017-04-19 07:20:00 来源:武汉晚报

网络图片

本报记者唐智峰

抑郁症已成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杀手,且极易被忽视。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抑郁症患病率达10%左右,即10个老人就有一名患抑郁症,且逐年增高。其中10%-20%为重症抑郁症,90%以上患者没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

平时都不和邻居说话

抑郁症老人跳楼身亡

去年秋天的一个凌晨,童奶奶从自家阳台跳下,结束了65岁的生命。

说起母亲的离世,童奶奶的女儿至今伤心不已。原来,童奶奶10年前退休,平时很少出门,偶尔带孙子出去转也不愿搭理邻居。家人发现她情绪低落后,就带她去看心理医生,结果是抑郁症,一直吃药,3年前病情有所好转,就停药。

后来,童奶奶虽仍有情绪低落现象,但检查结果均未达到抑郁症程度,于是家人就放松了看护,没想到却出事了。

抑郁不是抑郁症

老人失眠要当心

抑郁很多时候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口头禅。“最近天气不好,哎,好抑郁”;“中午去买饭,热干面、鱼丸、菜心都没了,哎,抑郁死了。”明天太阳出来,什么都好了。这样的“抑郁”,不是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不仅拥有抑郁症的共同特点,还易引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疾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学专家余毅震教授表示,为人子女者发现年迈的父母出现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精神不振、常常感到疲乏无力;言行减少,好独处,不愿与人交往;自我评价下降,自责自罪,有内疚感;对前途悲观失望,有厌世心理;睡眠欠佳,失眠早醒等一些表现时,就要当心父母可能患上了老年抑郁症。

夫妻不和、子女不孝者

更容易抑郁

老人抑郁很常见,尤其是子女离家、年老退休、丧偶的老人,易发生抑郁,严重的甚至自杀。

余毅震教授提醒,以下一些经历的老人,更要预防老人抑郁症的发生:

刚退休特别是城镇中的老年人,退休后社会活动圈子缩小,常觉得无事可做,易产生孤独感、无用感;退休前为领导干部的老年人,退休前习惯众人簇拥的感觉,退休后处在“人走茶凉”感慨中,难免会产生失落、空虚和困惑感。

性格内向、朋友少的老年人,遇到不愉快的事不愿找人倾诉,情绪得不到宣泄;无兴趣爱好、丧偶、疾病多的老年人,面对疾病折磨易产生感觉自己无用、自卑、成了家人累赘的心理。

家庭矛盾明显:夫妻不睦、子女不孝,处在这种环境下的老年人往往会觉得生活无望,对未来产生绝望感;文化层次低、对抑郁症没有任何认知的老年人,在疾病初期不懂及时调理、干预,任病情进展,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老人少搬家

也可减少抑郁症发生

余毅震教授表示,由于老年忧郁症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独处、孤独)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预防要尽可能减少老人的孤独感及与社会隔绝感,增强其自我价值观念。具体措施有:

鼓励老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沟通交流,老年人更需要社交,和子女沟通、和平辈忆当年,和小辈的交流刺激等。

儿女应尽量多陪陪老人,改善和协调好包括家庭成员在内的人际关系,让亲友、邻居多关注老人生活,支持老人进行喜爱活动。

鼓励老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多种爱好等。由于老人对陌生环境适应度差,因此还应避免或减少住所的搬迁次数。肉体和精神是不可分的整体,所以锻炼身体对老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