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
近日,武汉金银潭大道上的一路口的人行横道线旁安装了人行道闸机通道,红灯时关闭,绿灯时打开,提醒行人遵守交通规则,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这套系统目前还在调试中,尚未正式运行。后期会在闸机两边加装护栏,防止行人绕过。当市民闯红灯横穿马路时,系统就会自动抓拍,将其头像显示在大屏幕上。
从根本上说,“行人乱穿马路”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关乎市民的总体规则意识。理想情况下,彻底杜绝这种现象,自然最终是要靠内因,即整体规则意识的提升起作用。不过,如果将范围扩展到一定广度,这样的改变显然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完成。这种局面下,借助“外力”对此矫正,不妨作为一种选项。
同时“乱穿马路”这一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安全风险,要比其他诸如“随地吐痰”或“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要高得太多太多。即使是出于对行人自身的安全考虑,通过略显强制的手段降低潜在风险,也并非那么不近情理。
事实上,依靠“外力”来规范个体行为、辅助城市管理,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今随处可见的交通信号灯。
当道路上的车辆多到一定程度,且无法保证每个驾驶员都文明礼让的情况下,管理方就必须借助红绿灯,及其相关的交通规则对行车秩序进行规范。而实践也证明,这一设备对于交通秩序的改善作用是极其明显的,且有必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沿用下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安装闸机还是系统抓拍,其实可以看成这种管理思路的扩展。另外,类似的设备,对行人来说也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对于市民文明意识的唤醒和培养也不无助益。
当然,类似设备是否有必要或有可能推广,还涉及到实际使用效果、经济成本等种种方面的因素。此次投放本身,更多的也是“投石问路”之举。不过其间体现的治理思路,至少是一种可行的创新尝试。
技术本身不仅是目的,同样是手段。“神器”的使用,目的其实在于最终告别“神器”。而当市民遵守规则的整体自觉尚未达到某种程度时,通过技术和规则“扶上马,送一程”,非但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真正务实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