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击中的痛点:牢笼与诗意
2017-04-27 10:40:00 来源:武汉晚报

鲁珊

44岁的农民工范雨素,以一篇自述式文章《我是范雨素》一夜之间刷屏。

人们都在问,为什么范雨素一下就红了?

为什么?因为她突如其来击中了我们的痛点。

生活如牢笼。以中产自居的大多数城市有产者们,常常慨叹阶层固化,无论怎样奋斗,都难以突破天花板效应。

然而,如果生活是一场行为艺术,范雨素们才真正演示了什么是“生活的牢笼”。没有房,没有车,没有保险,没有存款,没有回得去的故乡,没有可依靠的婚姻,所拥有的,只是极度不安全感和极度的焦虑感。

在物质层面上,没有人比她们更能体验阶层的固化。每月六千的工资,需要站在卑微的保姆心态之上,两个女儿的未来,她这个冷静的母亲可以一眼洞穿。

她们被很多人称为“社会底层”。社会底层是个能勾起复杂情绪的词,而范雨素,还击了某些人面向社会底层不自觉的俯视目光。

“爆红”是一个客观描述,在屏幕前的数十万阅读者中,有多少暗暗庆幸自己免于那样苦累的生活,又有多少只是猎奇农村打工女的扁平人生。描写社会底层的文艺作品不是没有,但那些“体验式”和“观察式”,无非另一种俯视。

然而,我们的父辈,有多少不是旧版范雨素,我们人际网内,又有多少范雨素和她的女儿们,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另一些情境下的范雨素,那熟悉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如此感同身受。

但是,她具有一种大多数人所缺乏的诗意。

“就是当育儿嫂,也要做点什么与吃饭无关的东西”。于是她写小说,写《农民大哥》,写几十万字的长篇。

很难想像,在他人的生活夹缝里打工的育儿保姆,用什么支撑这样的诗意。

这是范雨素的高贵之处。即便习惯俯视她的有产者们,多数难从焦虑感中逃离,更不用说于牢笼中长出一对飞翔的翅膀。

不止于此。范雨素值得我们致敬的地方在于,她并不怨尤生活的苦,她并不期望文字成为谋生的工具,她并不认为爆红是一种成功。

我也不认为。范雨素不是某一种模板,从农民到作家,从育儿嫂到名人,从失学者到成功人士——那只是心怀功利之人的过度解读。

从某种角度说,相较我们而言,范雨素只是一个丰盈的人,为这个扁平的时代,掘出一点深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