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首部漂移实景剧《知音号》开演,这种“零舞台”的新奇观剧方式却让观众疑惑,到底怎样观剧才是“正确打开方式”?昨日首演中,首拨观众用行动给出答案。
穿着不要太随意
观剧衣着有讲究
昨晚7点半,《知音号》开演。因为气温较低,很多观众穿着冲锋衣、薄袄子前来。但一进入船舱剧场,只见豪华的船舱里金碧辉煌,好像影视剧里上世纪的大上海舞厅,里面的男女演员青春靓丽,男士身着考究的西装、马甲、衬衫、背带裤,女士则一身旗袍婀娜多姿。这让衣着太过随意的观众显得很“刺眼”。
一些正确着装的观众则如鱼得水。在实景码头上,一位穿着笔挺的西装,打着金色领结的中年男士,刚一露面就被身旁的观众误以为是“知音号”的船长,不断询问演出的各种细节。最有范儿的一位观众,是一名身穿华丽旗袍、烫卷发、穿高跟鞋的女士,如同影视剧中常见的民国时期官太太。据了解,这位拉风的观众名叫高昀,是武汉市汉绣旗袍协会会员。她告诉记者,为了看《知音号》,她特意穿旗袍上船,“整个过程真的如同穿越一般。”记者看到,尽管高昀只是“安静”地坐在码头座椅上休息,但仍挡不住观众们前来合影。
1
拍照别开闪光灯
演员不要随便“撩”
游览《知音号》也有些行为要注意。
在船舱二楼观看演员表演时,一位外国观众用手机拍下精彩画面,但却没关闪光灯。刺眼的灯光照在演员脸上,幸亏演员久经训练才坚持着没有眨眼。这时工作人员赶紧上前,请这位观众把闪光灯关闭。《知音号》工作人员介绍,船上空间封闭,为了模拟出老式轮船的环境,灯光通常不是太亮,但也足够让观众拍出清晰图片,同时还会自带“复古范儿”。如果使用闪光灯,会影响演员表演,也破坏了观剧的整体氛围。
同样是因为“零距离”表演,对演员的要求也非常高。《知音号》演出负责人介绍,演员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比如在演出中,会配合旁白、表演间歇暂停表演。而在这时,演员们给人的感觉仿佛时间停止,扬起的指尖纹丝不动、眼也不眨,有时要这样坚持十多分钟。演员演得敬业和辛苦,但有些游客拍摄时贴得过近,甚至围着演员上下左右仔细观察,也给演员表演带来了困扰。
记者匡志达张驰通讯员江朝
4
舞池旁会被邀入场演员和你“对台词”
2
《知音号》没有舞台阻隔,观众随时可以融入剧情里。在舞厅的片段中,几位坐在舞池旁边的游客,被演员邀请步入舞池,在演员指导下一起翩翩起舞。在二楼一个片段中,一位自称谢泊停的擦鞋男青年,一边吆喝自己的生意,一边与围观的观众讨教英语。“你们说,‘谢谢’用英语怎么说?”围观的几名观众故意说成“ILOVEYOU”。谢泊停便与观众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仿佛大家都是这幕场景中的固定演员。
3
《知音号》到底有哪些看点,观众的手机是最好的见证者。从进入《知音号》演艺码头开始,复古范儿的钢架栈桥、趸船码头上的路灯、长椅、水塔、吊车,甚至堆起的货箱都让游客不停举起手机拍摄。
进入船舱后,观众的手机更是忙个不停。舞池里演员们曼妙的舞姿、精心设置的酒吧等场景,都成为观众热捧的拍摄对象。这些镜头中的画面,如果细看会发现很多意外惊喜。譬如:在酒吧吧台旁一个演员拿着报纸闲坐,但仔细看这份报纸,竟真的是仿制上世纪30年代的旧报,版面上可以看到“东北义勇军活动”“冯玉祥近况”“爪哇侨胞拟投资闽”等内容。
演出最后环节是登上船顶。这里是长江上最高的移动观景平台,两岸则配合演出开启楼宇立面的灯光秀,“知音号”在两岸姹紫嫣红的簇拥下缓缓调转船头经过长江二桥桥下时,这一角度让观众竞相拍摄起来。
不只能看船看剧船顶能看大江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