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世界13
2017-04-28 08:26:00 来源:武汉晚报

人啊,活的就是一口饭

同温存而慈祥的母亲相比,父亲给袁隆平未来一生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一方面,他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始终显示着自己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一方面,袁兴烈也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在教育孩子上有自己严格的规矩,像二毛这些屡屡犯错的孩子,也就难免受到处罚,挨打,下跪,还有惩罚性的背书写字,而最厉害的一招就是“不准吃饭”。

当一个父亲处罚孩子时,一个母亲纵有菩萨心肠,也从不出来为孩子们说情,对于二毛这种太顽皮的孩子,也不能由着他的性子来,不能没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来管教,她再心疼,也只是躲在房间内默默垂泪。

直到做父亲的出门办事去了,做母亲的才会悄悄走过来,她煮好了二毛爱吃的荷包蛋,一边看着儿子大口大口吃着,一边柔声细语地给他讲一些他能听得懂的道理,那嘉陵江有多危险,一个人的生命有多宝贵,如今人们活着又多不容易,不说鬼子每天都在轰炸,就是能吃上一口饭也难啊,人啊,活的就是一口饭!

对于一个孩子,最厉害的惩罚就是不准吃饭,而能够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饭就是最好的补偿。这也是袁隆平对饥饿与温饱的童年体验。那时他们一大家子人,全靠父亲一人挣钱养家,勉强才能维持温饱。应该说,除了父亲的惩罚式挨饿,他还没有饿过肚子。但饥饿和死亡也是离他近在咫尺的现实。

自古以来,饥荒与战乱就是结伴而生,在战乱与饥荒的时代,人命是最贱的东西。日军对重庆的狂轰滥炸,除了直接死于炮火的死难者,还不知有多少饿死者。战争让大片田地抛荒,让无数农人逃离了他们的田园,又加之交通运输线遭受日寇的轰炸,势必会导致粮食短缺,粮价飞涨,一座山城,每天都有汹涌而至的难民、饥民,哀鸿遍野,饿殍枕藉。

在二毛的记忆里,有一天母亲拉着他的手穿过混乱的人流,满街都是饥民浮肿的脸孔,嘴巴就像一个个黑洞。转入一条小街,几个瘦得皮包骨的耍猴人牵着一只瘦小的猴子,人与猴都在打躬作揖,哀求路人赏口饭吃。袁母上街买了点油盐米菜,口袋里只剩下了两角小钱,她赶紧掏出来递给了耍猴的老人。

二毛看着母亲那想要救助穷人又无能为力的悲哀神情,忽然又想起了那个牛首人身的神农,那个“天雨粟”的神话,这让一个孩子蓦地产生了异想天开的幻想,若天上落下的不是日本鬼子的炮弹,而是纷纷扬扬的谷子该有多好啊!

1942年夏天,袁隆平从龙门浩小学毕业,一个战争年代的孩子,念过三所小学,而他接下来还将上三所初中、两所高中,才能中学毕业。

袁隆平念的第一所初中是复兴初级中学,但他只念了半年就转学了。

陈启文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13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