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世界31
2017-05-16 06:12:00 来源:武汉晚报

31

从第一志愿到最大的心愿

历史上有太多“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不幸者,管相桓先生虽未培育出杂交稻,但至少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先行者之一。

对于自己选择学农,袁隆平也曾有过多次反思,他曾坦言:“如果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的不是那个园艺场,而是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是这样又苦又脏又累又穷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立志学农了。”

这很清楚地交待了他选择学农的初衷,然而,那个资本家的园艺场绝非真正的农村,他第一次深入农村是1952年春天,赴四川大足县参加了三个多月的土改,一方面他感受到了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拥有了土地的农民提高了积极性,一方面,他住进农民家里,和农民裹在一床污黑的破被子里睡觉,在一只土锅里搅饭,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才知道真正的农村“又苦又脏又累又穷”。

在那里,袁隆平留下了一张站在庄稼地里的照片,他穿着一身青灰色学生服,胸口别着一支钢笔,黑发浓眉,眼神深邃,那神情已不像他女同学印象中“像个大孩子一样”的袁隆平,而是一个充满了凝重忧思的知识分子形象。

许多年后,袁隆平先生回想起这段往事,声音有些低沉地说:“那时候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看到农民这么苦,我就暗下决心,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我认为我们学农的就应该有这个义务,发展农业,帮助农民提高产量,改善他们的生活。实际上,看到农村贫穷落后的状态,反而让我找到了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再加上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中国饱受日寇的欺凌,我深深感到中国应该强大起来。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觉得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我们也要做一番事业,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这是最大的心愿。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应该有担子。”

从第一志愿到最大的心愿,这是袁隆平的人生中的一次嬗变。

如果没有这样的嬗变,后来的一切都无法设想。

1953年7月,袁隆平的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何去何从,又是他人生的一次抉择。

若按袁隆平的真实意愿,还有他一家人的意愿,自然是希望能留在重庆,这年袁隆平二十四岁,他在重庆已生活了十二年,人生的一半时间都是在这座山城度过的。对于这座山城,袁隆平有一种源于天性的热爱,在他的整个成长期,这座大西南的山城对他形成文化气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座散漫得有些任性的城市,如果你不为吃饱肚子发愁,如果你不担心会有飞机从天上扔炸弹,这里还真是一座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对于一个在流离转徙中长大的孩子,重庆可以说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故乡,第一故乡。他的父母亲,他的家,在解放前夕就已迁到了重庆。

陈启文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31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