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问
2017-05-18 06:11:00 来源:武汉晚报

丁捷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8

我们的东西还会假?

大张说,不会,文化厅下属文化机构的领导,不言自威,在这个领域有足够话语权。再说,我们不需要判断自己的东西是真是假,我们的东西还会假?名正言顺,义正词严,只要是我们这里的东西,闭着眼睛直接说真啊!再说,一件东西需要学术评价和真伪鉴定,也不需要他老刘亲自操刀,只需要他组织高校和社会上的专家,收集对我们有用的说辞就行了。

老刘这样的老机关,人好,口紧,做事一丝不苟,假话真话,都说得认认真真,一本正经,有时候还声情并茂,他最适合干这个位置了。

大张当上一把手后,先是开始大面积做广告,向全社会征集文物字画。东西收过来之后,全部囤积起来,过几年才往外抛。在这期间,他会组织专家,为这些艺术品“塑造身份”。具体的做法很多,我举两个例子吧。

比如,一件民间偶得的古画,尽管是真的,也是那个时代的名家作品,但是它仅仅是一张孤立的字画,没有“内涵”,如果要登大雅之堂,卖出好价钱,就难。所以,我们要找历史学家,找艺术学者,为这张画做一番“考据”,弄出它的“历史渊源”“传世波折”等故事,找到它在艺术史上的“方位”,在艺术体系中的坐标,这样,一个饱经沧桑、积淀深厚的“老东西”就诞生了,其文物价值立即凸显出来。你想想,这价值出来了,价格不就猛翻跟头啊。

再举个例子,我们收到一件民国时期的书法,比如于右任吧,因为年代不是很久远,行内对于右任作品的价格大致心里有数,所以要让一件书法立即获得暴利,有点难。我们就得组织评论家,找名人,为这件作品写文章,最巧妙的方法还不是直接写文章鼓吹这件作品,而是夹带在对于右任作品的概述性评论,甚至评述民国艺术史的时候,提名这件作品。这些文章见诸报刊,甚至收入教材,这件作品身价自然就上去了。

所以,时间很重要,看上去是“囤积”艺术品,让它们睡大觉等涨价,实际上是为它们“镀金”,搞说法,不是等“涨价”,而是“搞涨价”。不是按市场规律获取涨价幅度,而是人为包装撑大这个幅度。

外行人听起来,觉得这个不地道,其实这是文玩界的套路。买了这些经过包装的作品的人,肯定花了很多钱,但还算走运。为什么?毕竟是真品,虽然经过的是“速成”,但到手的东西也算是“名品”了,这样的“名品”不一定经得起历史考验,但可以在当下流行,转手还是比较容易的,不会吃大亏赔大本。中国人喜欢字画,但有几个真正懂字画?即便懂,也无法弄清每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