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时事快评
你肯定也曾产生过这样的怀疑:一边做着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一边想,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有文章被选入语文试卷的作者,以玩笑的口吻说,即使自己去做阅读理解,可能只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就此引发了对当前语文教育的讨论。
应该承认,语文阅读题标准答案中的“作者意图”,多数时候并不是原作者真实的所思所想,这事确实是有点讽刺。但该怎样理解和评价这一现象,或许却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一旦形成之后,就已经与原作者无关。任何人都可以对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任何人都可以对一篇文章再解释、再赋义。写作者的主观想法,绝非是解读某个文章的唯一答案。
按理说,阅读题标准答案里的“作者意图”不同于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本就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命题者最大的过失,在于在题目中采用了诸如“作者意图”、“作者想表达些什么”等极其武断的措辞。此类说法一方面在逻辑上不够严谨,也有越俎代庖之嫌。
需要厘清的是,语文阅读题考试,本质上也是一个“训练—反馈—筛选”的过程。教育者所要检测的,乃是学生对课堂所授知识、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当一道阅读理解题出现在试卷里,你就不能指望其不“套路”,或者没有标准答案,否则就失去了考试的意义。
所以真正要弄清楚的是,当我们吐槽语文阅读题,我们到底是想表达些什么?是不满诸如“作者意图”之类的题目设置,而呼吁命题者能够以更严谨的说法避免争议?还是质疑现有的语文教育理念本身,而更多强调语文熏陶灵性、启迪心智之类的“初心”?如果是前者,则一切好说;而如果是后者,想必得从长计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