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细说从头18
2017-06-04 06:12:00 来源:武汉晚报

天桥布摊卖布不用尺

鞋帮子看着蛮挺,其实都是用胶水刷过的,一穿在脚上,马上就软得跟鼻涕似的,两三天之后底子就能来个大窟窿。

还有布摊,一般叫卖布头儿的。相声名演员侯宝林曾经说过一段儿《卖布头》,学的就是天桥布摊的情况,不过他只学他们怎么吆喝,还没揭穿他们的骗局呢。卖布头的量布不用尺,两臂一伸叫一讨,一讨五尺,两讨一丈,三讨一丈五,每块布头都是三讨挂点零,长袍可以做一件,短裤短袄可以做一身儿。他们一开价,就已经比北京八大祥的任何一样都便宜得多,然后又让五毛,去五毛,您给两块八,减三毛,去一块,您给一块五。

简直就等于八大祥的半价,因为他们说得也有理,八大祥的买卖大,电灯又电话,每天的开销一大把,他们把这些开销全省了,当然就便宜了,可您买回家用尺一量,十二尺都不到,这就是他在两臂一伸一拉的中间做了手脚,不用说一丈五,拉来拉去的讨成个三五丈也不稀奇。有一种自作聪明的人,自己带着尺去买布,明明买妥十六尺,回家一量,就剩下十二尺半了,原来他量布的花样儿和讨布的手势完全一样,说穿了就因为尺码不够,才来假便宜呢,十足的老尺加一,叫他们卖布头儿的,喝西北风儿去?

除了卖布头儿,还有卖估衣的行当。他们的货源都是当铺里死号不赎的衣服。平均每月都有下号的旧衣,当商每月查清了销账拍卖,一批批地包好,卖给各路来的估衣商。虽然不能说隔山买老牛,可也不能一件件地挑选。估衣商们得到通知,大体上过过眼,然后每人分别投标,暗地里把银码写在预备好的纸单儿上,然后,当众揭标,价高者得。这种方式,他们的行话,叫“拉柳子”。

在估衣铺出钱掌柜的叫“估庄”,把货标到手之后,他先把货上分成上中下三等,每等上标明暗码,然后再找人替他卖,这种人类似店伙,但又不同,称之为“助笔”(帮着写账),原因是他不必给助笔工资,助笔能够巧言善变、花嘴花舌地把他定两毛的估衣卖上两块,估庄的也只收两毛,多余的全归助笔。所以到天桥买东西没有不打价的,您可以在漫天要价的情况下,就地还钱,一看真不卖,就假意地朝别的估衣摊上走,那个助笔一定叫:“回来,回来,好商量。”

您若真回来了,他也不是马上就卖,总要来来去去地走上几趟,然后才能把生意谈成。买主一定打心眼里美,一想别人到天桥都上当了,只有自己占了便宜!便宜?世界上只有一个,还叫王华给买去了。(王华买老的故事,据说是宋时的王华,在街边买了个便宜爸爸,回到家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吃饭最少要八菜一汤,真是买爹容易,卖爹难!)

李翰祥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8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