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师父互相认可
“市明不用变打法,梅威瑟就是榜样。”师父观摩完世纪大战后,给予陷入失败阴影中的我非凡的点拨。他进一步指出:“进攻型拳手诠释的是拳击的品质,防守反击型拳手诠释的是拳击的艺术。邹市明在能力上要加强,但不要改变自己的风格打法,他的打法与梅威瑟一样,都是技术反击型。”
十几年来朝夕训练,共担荣辱,时光早已把我们一部分生命熔铸在一起,只言片语间,我们有一种神奇的感应,千万话语俱在不言中。
结束一天的训练,我疲倦不堪,正打算泡个澡,忽然收到师父的微信:“认真练好每一堂课,认真吃好每一顿饭,认真睡好每一次觉。这是对自己的责任。”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在帮助我舒缓压力。
“我现在好想你啊。”
男人的情感表达是晦涩而小心的,只有面对从我十几岁时开始陪伴的师父,我才偶尔可以如此直接而脆弱地表达自己。半晌,他回了一句:“我可以感受得到。市明,我也很想你,你在那边好好保重。”我知道此时的师父已经从国家队退休,已是耳顺之年的他,颐养天年的同时也难免寂寞。
我决心,把我的“张爸爸”接来美国!但当我发出这个邀请时,师父的态度却很分明:可以来,但不参与我的训练。但我自有我的“自私”想法:张传良是中国最牛的奥运教练,罗奇是世界最牛的职业教练,两位教练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棱角,如果两者能结合,我既能借中式宗师之力,又可取西式名教之长,中西合璧,天下无敌。
但另一个担心也来了:“两个最杰出的教练,会给对方面子吗?”依据之前的惯例,选手自己的教练只在拳馆中起协助作用,比如递个毛巾之类。显然,我的这个想法严重低估了师父与罗奇的博大气度。两位东西方大教头的同时出现,引来了当地许多媒体前来采访,每到这时,罗奇都会很认真地邀请师父出场:“张,你上来带一段!”
两位师父,就这样互相认可,互相尊敬。
如果说张教练在东北四处学艺的时候,走的是中国最传统的路子,从武术到摔跤,是中国深厚武术传统下熏陶出的武人;那出身拳击家庭、师从传奇拳师埃迪·富奇的罗奇就是西方拳击文化的典型代表。
当我与师父一起回顾奥运生涯与职业生涯的感悟,对比中西方的教练思维时,师父的观点充满了东方的谦卑与西方的开放:“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理论智慧的高度汇总,且处处充满哲学,像一本百科全书,永远写不完也读不尽。教练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在教人的同时不停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所以世界上没有哪位教练的训练永远是最好的。”
邹市明著
中信出版集团
34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