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合理配置“新生行囊”
2017-08-25 07:12:00 来源:汉网

杨京

最近开学在即,各大高校即将迎来一批新鲜“血液”,央视新闻聚焦了各地大学的“新生行囊”。报道中提到,40年前,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时,学生们背着水壶、脸盆、被褥,带着咸菜、干粮去学校报到。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三件套”等电子产品才是大学新生的“标配”。

某种程度上看,“新生行囊”是某一个群体消费水准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就此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囊”中的内容发生变化几乎是必然现象。甚至可以想见,这种越发“高大上”的趋势,还会一直持续。

再者,每个家庭的经济水平、教育观念也都有不同,对学生的吃穿用度强求统一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尽可能地使用高品质的产品,其实都是人之常情。这一现象,与前段时间火热的“大学生活费多少才够用”,或有类似之处。

这么说并不代表勤俭节约的风尚不值得提倡。恰恰相反,抛开那些必要的消费升级,也需要看到“行囊”扩容背后,消费主义扩张的影响。

有论者曾解释,消费主义生存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创造那些“本来不需要”的需求。一个体现就是,过往的某些“奢侈品”会逐渐变成“必需品”。等到消费者习惯某一档次的“必需品”后,便会向下一个阶段的“奢侈品”扩张。比如从手机到智能手机再到名牌的智能手机。

尽管在如今的大形势下,这样的趋势几乎是难以逆转的,但对于素以“象牙塔”形象出现的高校来说,公众也有理由期待学生在这股风潮面前展现出“抵抗力”。更何况,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生活来源还是以父母为主,其消费水平很难仅用“个人选择”一言以蔽之。

就此而言,与其盯着“新生行囊”中有些什么新奇物件、总价又为几何,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应该在于,新生有没有形成正确明晰的消费观念,比如如何看待并将如何使用这些“装备”。

对于家长来说,需要分清“必需”与“超前”之间的界限。整齐划一地要求“艰苦朴素”固然难以推广,至少不该助长和纵容攀比风气。而在这期间,亲子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必不可少,也不妨将此当作开启大学生活的“第一课”。

(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