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
国庆长假是辛苦打拼的职场人翘首期盼的重要假期。可随着时间的临近,也有人高兴不起来。据报载,因为国庆期间举办婚礼的新人众多,纷至沓来的“红色炸弹”让不少人大吐苦水,有的甚至超过了一个人的月薪。另外,由此产生的时间成本也让人发愁。
作为一项代表浪漫的活动,婚礼中最不浪漫的元素可能就是“份子钱”了。不仅不浪漫,它还是盛产新闻和段子的富矿。
有人用“白条”充当“份子钱”,有人在婚礼的迎宾区发现了收款二维码,还有人调侃要“提防”那些关系淡泊的亲友,特别是多年不联系后突然在网上询问“在吗”的同学……
“份子钱”不仅是一项风俗传统,也具备一定的经济原理。因为年轻新人家底积累不多,操办婚事诸多项目的花费又比较大,亲友会用这种“众筹”的方式,给他们凑一笔家庭生活的“启动资金”。待到新人生活步入正轨,再通过其他方式和场合返还,可以看做是民间自发的朴素版“按揭还款”。
细究起来不难发现,“份子钱”的存在,只是国内整个婚嫁习俗中的一个环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前面提到的“花费较大”。买车买房需要钱、喜糖喜烟需要钱、婚庆策划需要钱……退一万步说,去设在某个高端酒店的婚宴吃顿饭,一分钱不掏也有点说不过去。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虽然饱受吐槽,但“份子钱”始终沿袭下来,因为它的背后是早已形成且根深蒂固的婚姻传统。要告别“人情大过债”的吐槽,涉及的不仅仅是“份子钱”本身,而且是现有婚俗的方方面面,比如婚事从简、比如不再有高额彩礼。
移风易俗说来容易,但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靠行政指令加以限制,既会遇到较大的推行阻力,也有“权力越位”之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呼吁和倡导之外,我们可能还需要期待社会的整体发展,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让婚姻大事给年轻人的经济负担更小一些。
而在这之前,“份子钱”的收受双方不妨试着放下诸多杂念。赴宴的,大可以将手中的红包只看做对亲友的祝福,让“份子钱”的内涵更加单纯。请客的,也无需将红包的分量当做衡量情谊的标尺,更不需要让精打细算给人生喜事添堵。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