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鲁珊
有本事拿作品说话——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王思聪说的。
去年,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冯老炮向万达开了一炮,投诉他的排片被压,影响票房。老王没做声,小王没忍住,直接还了一炮。
如今,《芳华》未映先下,冯小刚当众哭片,围观群众窃窃私语,看,冯导又在搞事情了。
很显然,群众是经验主义者——因为冯导每次电影上映前都要搞事情,所以这次也很可能是在搞事情。
冯导是不是搞事情,有待观察。但是,搞事情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芳华》投资1.4亿,预期保底票房4个亿,不先搞搞事情,万一像iPhoneX般哑了,冯老炮儿怎生交待?
再说,《芳华》和《战狼》,一个公司投资,要是票房差太远,冯大导的名头何处安放?我理解每个拼命搞事情的电影导演。
有一部叫《纯洁心灵》的电影,正在怒怼豆瓣,说人家给了最低分2分,辜负了导演12年的心血。
我去观摩了这部电影的片段,然后我坚信,2分和12年,总有一个在说谎。
我只能理解为,这么夸张的怒怼,是在搞事情,是想把一部差评到最低分的电影,弄得人尽皆知,从而多少赚一点知名度,这与冯导的哭戏如出一辙——你可以把冯导看作是一个炒作的机会主义者,也以把炝豆瓣的导演们,看成电影界的初级碰瓷师,他们要的,无非是大口径流量。
然而,一份2016年的票房大数据说,七成以上的口碑电影票房,是口口相传造就的,就是说,无论你炒还是不炒,吹还是不吹,大卖的电影主要靠亲戚朋友相互推荐。
看看,对着观众,或骂或怒,并没有提升票房,相反,在观众眼里,每一个暴跳如雷的导演心里,其实都藏着一份自己未曾察觉的自卑。比如冯导,他对伟大导演青史留名的渴望,哪怕隔了几千公里和一公分厚的液晶屏,也浓烈可闻,可是显然,他自己对此并没有足够自信。
要知道,在任何行业,无自信,难伟大。李安的《比利·林恩》,映后差评不少,李大导没有发火,仍旧笑眯眯地说,以后你们会懂的。果然,一年后,此片的豆瓣评分超过8分。
有本事,拿作品说话。王思聪虽是惯性还的一炮,却是句大实话,当赠与娱乐圈机会主义者和职业碰瓷者惠存。
大卖的电影主要靠亲戚朋友相互推荐
冯小刚对伟大导演青史留名的渴望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