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大学生被骗光学费”“大学生求职遭遇黑中介”……当下,大学生群体被骗的新闻屡屡被爆出。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70.5%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或周围人在大学期间有过被骗的经历。调查中,68.4%的受访者将受骗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
自古以来,入圈跳坑这件事,大概惟有三个原因可解释:一是傻善,二是心贪,三是技能太浅。“调查中,68.4%的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
很显然,当事人几乎多将上当受骗归罪于第三种情形。
这个说法自然是最顺理成章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曾碰壁过,哪知道前面有堵墙呢?但这样的分析,似乎又失之偏颇。大学生在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时候,其免疫力首先取决于教育的质地,而不是“天然防护力”。
生存教育的基本,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告诉学生管制好自己的欲念。有些骗局,即便是成年人亦有掉落圈套的概率。豪车骗美女、保健品骗老人……我们见得还少吗?
二是普及好常规骗局的应对技巧。比如电信诈骗、中介诈骗等,但凡正儿八经地教育过,基本就有了起码的抵抗力、判断力,断不至于傻傻地前赴后继掉进坑里去。
值得肯定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短板问题。今年新学期伊始,防诈骗就成了郑州大学六千多名新生的“开学第一课”。
当然,如果将这样的教育与考试能前移至高中阶段,青少年上当受骗的悲剧估计会少更多。
经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但经验也未必需要事事躬亲才能习得。面对骗术的“转型升级”,天性良善自然无可厚非,强化教育引导、提升防骗能力,大学生才不至于成为上当受骗的重灾区。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