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味
2017-11-03 07:16:00 来源:汉网

还真的在东北话、普通话、武汉话三者之间,生生炼出了一方青山话

(武汉)小引

我一直觉得,青山人说普通话,就像法国佬学说英语,那个婉转的鼻音是无论如何也藏不住,抹不掉的。上世纪50年代,武钢投产,渐渐在青山一带形成了一座庞杂的城中城,民间称为“红钢城”。当年,为了建设武钢,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其中东北方面来的技术人员最多,光鞍钢就达3000人左右。这样一大批北方人南下武汉,一路裹挟着烟尘而来,各地方言放在这熔炉中一锻打,还真的在东北话、普通话、武汉话三者之间,生生炼出了一方青山话。

小时候,我住东湖这边。夏天的傍晚,都要跑去东湖边游泳。如果天气好,西边的太阳返照回东湖、磨山,可以看见一排高大的烟囱在蓝天下冒着红色火焰,孩子们都说,那是武钢又出了一炉新的铁水。泡在清澈的东湖水中,我经常会盯着那排高大遥远的烟囱看,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锅炉炼出铁水了,烟囱顶端要喷火呢?这问题迷惑纠结了我很长时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答案。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火红的年代》,主演是著名演员于洋,说的是苏修反华,撕毁合同,咱们的工人师傅排除万难,终于搞定了合金钢的冶炼难题,造出了大批军用舰艇。在这部电影中,于洋穿着白色工作服,头戴灰色撮箕帽,有时候也戴藤编帽,脖子上一条雪白的汗巾,目光炯炯,英姿勃发,很是鼓舞我这样的小观众。

那部电影左右了我对青山红钢城的全部想象。在我天外飞仙般的记忆中,红钢城应该是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笔直宽敞的马路,高大明亮的车间,蓝天下,工人师傅们手拿饭盒,愉快地走在马路旁。秋天到了,那条马路上,一定洒满阳光、落叶和歌声,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几句青山话。

很多年后我去青山,发现这里和我的想象其实相差并不遥远。街道虽然没有设想的那么宽敞,但工业路、建设路、钢花新村建设得有条有理。毕竟是来自苏联的设计和帮助,在青山残存下的一些老红房子身上,我依旧可以看到老布尔什维克国家的思维方式。在红钢城的八、九街坊和红卫片五、六街坊局部,有大批苏联专家修建的职工宿舍。这些房屋大都是三层楼高,红砖墙,红瓦顶,几栋房子围成一圈,形成一个院落,院落和院落之间,又互相勾连,从空中俯瞰,是一个完整的“囍”字。其设计理念,既保留和暗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风格,又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整齐划一。

诗人小箭在红钢城住了二十多年,春夏秋冬,对这里的四季变化,草木枯荣熟悉得不得了。有一天约我去红钢城喝酒,把我们引到建设四路的一条小巷子中吃羊肉汤。那条小路,婉转旖旎,两旁种满了女贞子和夜来香。“旁边就是红房子,”小箭介绍说,“房子老,但是特别有味,青山味!”我在门口张望了一下,暮色中,那些朱红色的房子变成了绛红色,旁边有刚刚修建的高大的娱乐城,霓虹灯在我低头的那一瞬间突然亮起,青山的味道在微风中,慢慢消散了。

(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