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连,青山一脉,天心沙洲在暮霭中浮浮沉沉,真是一片大好河山
(武汉)小引
黎元洪有个别名,叫黎黄陂。民国政坛中的老人们喜欢用籍贯称呼人名,这名字流传了下来,到现在汉口还有一条老街,叫黎黄陂路。1913年,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大都督,曾经在青山镇修过一座武丰闸。这座水闸,是为了利用长江之水,方便东湖与沙湖周围农田的排灌。据说,武丰闸是以条石为拱,糯米灌浆的方式建成,很长时间里,为青山一带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帮了不小的忙。该闸落成后,黎元洪还为此亲笔题写了“武丰闸”三个大行书字,落款是“黎元洪民国二年”。可惜的是,这块麻石横匾,在60年代末,被当成四旧给砸碎了。
黎元洪年幼时随父亲赴直隶北塘(今天津塘沽)师从李雨霖读四书、五经。十九岁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成绩斐然。但在民国老人中,黎元洪的个性柔暗,缺乏主见。用严复的话来说,“黎公道德,天下所信。然救国图存,断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一脸的好话和看不起。不过黎公写得一手好字。在鄂期间,曾为多处题字。他的字厚重圆润,以柳为根,参以颜法。目前还悬挂在汉阳归元寺的“归元古刹”“胜达宏阔”等匾额都是他的手迹。看上去结体稳健,法度森严,虽有仁柔过甚之嫌,但绝无扭捏做作之态。
民国的老人大都习得一手好字。这是那个时代的文脉和气血,不仅是读书人香火传递,民间更是如此。比如一百年前的青山古镇,有赶露水集的习惯。所谓露水集,就是起五更赶集,天不明成市,天明不久即散。老的青山古镇,有正街、河街的叫法,正街又叫鸡窝街,一般卖些传统的土杂、纸马,而河街则偏僻安静得多。一到赶集,对面天心洲的菜农,会在凌晨摇橹船,载着名叫“露水白”的黄豆过来贩卖,整个镇子上熙熙攘攘,繁华热闹,远非今日之青山镇可比。
《江夏县志》有这样的记载:“青山在县北三十里,尾亘长湖,首枕大江,山上有洞庭庙,山下有矶,曰青山。”这大概就是青山地名的由来。江夏县旧指武昌,长湖大概就是当时尚与长江连通的东湖。遥想当年,江水浩荡,千帆靠岸,矶石伸入江中,山水相连,青山一脉,天心沙洲在暮霭中浮浮沉沉,真是一片大好河山。
传说,洞庭湖上有个孩子,是个孝子。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儿子要葬母在鸡头山上。鸡头山在哪里?儿子不知道。母亲去世后,儿子用船载着母亲的遗体顺江而下,当船行到小矶头山时,大风骤起,孩子只好把船靠在山下,一打听,此地叫小矶头山。孩子恍然明白,遂将母亲葬于青山之上,并修了一座庙,供奉其母。儿子的小船从南而来,于是,青山镇的人们说,这是南方的母亲,就喊这庙,叫楠姆庙吧。
这故事虽然伤感,但结局总归是好的。不知道黎黄陂黎总统听过没有?1923年,黎元洪被曹锟从京城驱走,寓居天津,不问国事。1928年脑溢血病逝,按其遗愿死后归葬于武昌。其子从津门扶柩归鄂,择定武昌卓刀泉土宫山为墓地。呜呼,白云苍狗,人世多舛,黎公“胜达宏阔”匾额尚在,却难料明月大江,清风山岗,一夕冷暖夜,终将胜过千秋万岁名。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