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之困”不妨从技术上求解
2017-12-07 07:24:00 来源:汉网

杨京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去年6月,司机赵某驾驶小客车“抢黄灯”,恰逢骑电动自行车的李某因避让车辆逆行,双方车辆发生碰撞。一审法院判决赵某承担全部责任,与保险公司赔偿共计51万余元。赵某随后向北京一中院提起上诉。“抢黄灯”是否等同于“闯红灯”,成为辩论的焦点。

截至目前,法院尚未作出最终判决,从庭审的细节上看,双方各执一词,似乎都能自圆其说。不过,在个案的是非对错之外,此事仍有思考讨论的空间和必要。

根据相关交通法规的规定,“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黄灯亮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跟红灯绿灯各司其职的含义相比,“警示”一说不免显得模糊。何谓“已越过停止线”,也缺乏明确的标准。

当然,“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应该是驾驶员秉承的安全准则。不过,公众依然难免产生一个朴素的质疑:如果黄灯通过和闯红灯“同罪”,那要黄灯干什么?这也正是事件中赵某一方所提出的。

从初衷上看,黄灯的设置是为了给驾驶员提供缓冲时间,避免因准备不足而引发事故。同时也是为了留出时间以“清空”管理范围内的车辆,给后续行车创造条件。

从司机的角度出发,黄灯的时间段相当于一个自由裁量的空间:如果有条件停车,自然应该停下。如果因为惯性或是处置不及等无法停车,或会面临诸如追尾之类的风险,则往往会选择在红灯亮起前慢速通过。应该说,这样的处理方式,已经是绝大部分驾驶员所形成的行为定势。

问题在于,“无法安全停车”和“故意抢行”之间,在现实中其实难以分辨。“抢黄灯”该如何定论,才成了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大部分人都不是法律或是交通专家,对于现行法条或法院判决都没有太大的发言权,纠结于此也无助于争议的消除。不过,在现代交通管理越来越成为一项“技术活”的今天,这样的“灰色地带”,理应也能从技术上寻找解决路径。

比如,针对司机普遍困扰的“准备不足”情况,可以考虑对黄灯的时间加以调整,或者对时长给予明确。再比如,进一步普及路口红绿灯的倒计时显示。这些调整,在技术上不存在什么难度,但却有望成为消除争议的关键所在。

(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