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
不少上班族都会有这样的烦恼,婚后谁来照顾孩子?请个阿姨不放心,还得交给自己亲爹妈。最近宁波有个孩子妈,却因此而遇到了困惑:“婆婆帮忙带孩子,半年要价15000元。这个钱,到底该不该给?”
“双职工的孩子给谁带”,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每每出现在舆论场上,总能引发热议,足见其戳中了公众的某个“痛点”。在现实中,无暇顾及孩子的年轻父母,要么求助市场,即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要么则是求助长辈。
逐渐退出职场的老人,劳动能力又尚未过度减退。在这个阶段承担起一部分抚养孙辈的责任,减轻儿女的负担,无论是出于经济成本考虑还是实际效果,显然更为靠谱。这也是如今大多数家庭所选择的路径。
而报道中“带孙费”的出现,让原本家庭成员间互相扶持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付费换取服务”的经济交易。一方面是“带自家孙子还要收费?”另一方面则是“外面请保姆一样要收费”,两种意见都有其道理,争议的产生在所难免。
按照法律的规定,所谓“抚养义务”只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隔代之间并不存在任何义务关系。以此角度审视,索要“带孙费”虽然显得不那么温情脉脉,但并非站不住脚。唯一有点瑕疵的地方,可能是在于“收费”事宜并未提前说明告知。如果真的将整件事当做经济交易,这显然不太符合惯常的商业逻辑。
但是,“隔代抚养”的问题,从来不可能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考量,这显然不符合社会现实和传统伦理。而这一点,正是类似问题屡屡引发争议的关键所在:它的性质本身就是模糊的,既不可能“在商言商”,也不可能强求“不索回报”。
按照普遍的伦理观念,长辈帮忙带孙辈,既是“本分”也是“情分”。如果经济条件宽裕,想必很多父母不会提出“索费”。如果父母生活拮据甚至为了带孙辈“倒贴”,为人子女者应该体谅,并主动“补贴”,不能一味“啃老”。子女辈求助父母,尽管有其现实需求,但切莫将父母的相助看做理所当然。
无论是“该不该要”或是“要不要给”,个体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有定论,我们也无意进行是非评判。而在个案之外有必要呼吁的是,家庭成员,特别是代际之间应该有意识地对类似的问题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无论最终的共识为何,达成共识的过程,都是消除争议的关键所在。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