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扶”的真相不该含糊带过
2017-12-12 07:24:00 来源:汉网

杨京

近日,江西上饶某中学三位学生路遇一位老太太摔倒,上前扶起后老太太却称摔倒是因他们“碰到拐杖”,并索要住院费用。好在事发地有监控探头,还原了事情的全貌。当地教育部门表示,学生的行为属于助人为乐,校方将进行通报表扬。对于老人要钱的行为,派出所民警已上门与学生家长进行了沟通解释。

又是一个“扶不扶”的故事。不过这一次,在事情掀起更大的争议之前,监控视频及时地起到了以正视听的效果,还了几位学生“清白”。

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事情给同学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会一如既往地热心快肠,还是因为“吃一堑长一智”而变得谨小慎微,我们不仅不该对他们的选择加以苛责,甚至应该感到些许惭愧。

有关此事的另一个未竟之问就是,这位老人的动机和心理究竟为何?

报道中当地教育部门曾提到,老人是“有精神问题”,而且派出所民警“已上门与学生家长沟通”。这样的结论显然有些潦草,难以让公众满意,更像是在借一面之词“就坡下驴”,意在平息舆论。

如果只看教育部门,对学生提出通报表扬,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关于此事的具体细节,特别是另一方的情况,他们并没有权限或义务进行调查和认定。但是,在“扶不扶”之争时有发生,舆论对此愈加关注的当下,这样的关键信息不该被含糊带过。

一方面,如果真的是有意讹诈,无论是处心积虑还是临时起意,相关部门对这样的事情就更不应该“和稀泥”。

“扶不扶”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双方在此情景中面临的风险失衡:一方为了自证清白,当然也是为避破财,往往需要大费周章,而另一方除了背负舆论层面的压力之外,所实际付出的代价与可能出现的受益相比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此而言,如果讹诈之说真的成立,如何对待和处理此事,甚至会对社会风气起到更为深远的影响。

退一步说,即使当事人真的存在“精神问题”,公众也需要更多的细节和更权威的认定。同时,也不能排除因为跌倒时事发突然,当事老人因为某种原因出现记忆模糊。换个角度来看,对背后真相的厘清,可能也会是消除老人“讹诈”恶名的需要。

(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