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武叶通讯员张全录)胸中纵隔之上,发现性质不明的乒乓球大肉球,54岁的孙女士饱受“癌症疑云”困扰。在武汉市肺科医院,配备了超声探头的超声支气管镜前方带路,从“乒乓球”中取出一摊“蛋液”,明确是液化了的结核病灶。得知不是癌,患者如释重负。
上周,孙女士到市肺科医院就诊,愁眉不展、神情凝重。原来,患者因胸闷胸痛在基层医院就诊,发现胸部纵隔之上有一枚“乒乓球”大小的肉球,因位置刁钻,取样困难,肿块性质一直未能明确。“癌症”两字,一直萦绕在她心头。
市肺科医院内镜中心主任靖秋生介绍,纵隔距离心脏、大血管等重要器官、组织较近,若此处发生病变,只能看到气管、支气管内病变的常规气管镜便显得无能为力,给穿刺取样带来较大难度。这时,就需要用到一种带超声的支气管镜。
大显身手的超声支气管镜,是呼吸内镜领域的前沿设备。它虽行走在气管,却能通过超声定位支气管外病变的具体位置,清楚地显示气道外纵隔内血管、淋巴结以及占位性病变的关系。在它的引导下,医生可以避开血管,通过针吸和活检获得相应部位的细胞和组织,从而达到确诊疾病的目的。
很快,医生胡智敏、吴鸣镝就通过超声支气管镜,找到了导致孙女士胸闷、胸痛的“乒乓球”,它位于一段气管外壁旁的纵隔上。之后,在超声探头的引导下,医生精准穿刺“乒乓球”。抽样发现“乒乓球”内是黄色液体,检查证实是液化了的结核病灶。
排除了癌症嫌疑,“乒乓球”内液体也已被抽干净,孙女士胸闷、胸痛症状迅速缓解,并于25日顺利出院。之后,她只需服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靖秋生介绍,市肺科医院是省内少数几家拥有超声支气管镜设备和技术的医院,通过它们的精准引导,彻底解决了传统气管镜只能进行“盲穿”的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对周围大血管的损伤,提高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位于气管或支气管外的病变检查、取样将不再有“盲区”。